麗水街的青石巷弄與琴山戲臺,它們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創新的試驗場。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地通過“微改造、精提升”策略,將明代水亭祠改造為紅色文化展館,清式商鋪引入非遺工坊,古宅院落則開發為沉浸式劇本游場景,形成“修舊如新”的活化模式。例如,琴山戲臺不僅是永昆戲曲的展演地,更成為現代歌舞與廣場舞的舞臺,傳統建筑與現代藝術在此碰撞,吸引村民與游客共同參與。村民周銀芝感慨:“老戲臺熱鬧了,年輕人也愿意回來看看。”這種新舊共生的空間重構,既延續了耕讀文化的筋骨,又以創意場景激活了鄉村活力。
二、紅色引擎:沉浸式文旅融合撬動經濟振興
麗水街以紅色文化為軸心,串聯起鄉村振興的多維實踐。團隊觀察到,當地將紅色遺址與生態資源深度融合,推出實景劇本殺、紅色主題民宿等新業態,形成“紅色+生態+文旅”的體驗鏈條。例如,革命紀念館與周邊古村落聯動,游客可通過沉浸式劇情探索歷史,而配套的“年貨一條街”則展銷非遺手作與鄉土特產,帶動村民增收。這種模式不僅賦予紅色文化年輕化表達,更通過“文化合作社”機制,引導村民將麥餅制作、竹編技藝轉化為文旅產品,實現鄉土資源的價值轉化。
三、青春共振:藝術鄉建激活內生發展動能
麗水街的振興之路,亦是藝術與鄉村的深度對話。團隊發現,當地引入文化特派員制度,吸引藝術家駐村創作,推動“藝術+鄉村”品牌建設。例如,古堰畫鄉藝創中心集聚畫家與作家,將廢棄老屋改造為先鋒書店、陶藝工坊,形成現象級文化地標;村民則通過參與“鄉村春晚”標準化活動,從觀眾轉變為創作者,自編自演節目,打造出“村晚+市集”“村晚+非遺”等特色IP。實踐團隊也參與其中,為古村設計數字導覽、直播助農,架起高校與鄉村的資源橋梁。這種雙向奔赴的實踐,既讓青年學子在鄉土中汲取文化養分,也為鄉村注入創新基因,印證了“藝術鄉建”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精神共富的引擎。
四、振興啟示:三重路徑解碼鄉村永續發展動能
寧波財經學院遠音研郡社會實踐團隊在永嘉麗水街的調研,揭示了文化創新賦能鄉村振興的三重路徑:其一,通過“微改造”活化古建筑,以琴山戲臺文藝展演、非遺工坊等實現傳統空間與現代業態的共生;其二,以紅色文旅融合為引擎,通過沉浸式劇本游、紅色民宿等新業態激發經濟活力,推動鄉土資源價值轉化;其三,借力藝術鄉建與校地協作,吸引青年創客與高校智力資源參與,激活鄉村內生發展動能。其啟示在于,鄉村振興需立足文化根脈,以創新思維嫁接傳統與現代,通過多維需求對接構建可持續的“自我造血”機制,而青年群體的深度參與既是文化傳承的保障,更是鄉村永續發展的關鍵動力。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