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繡與蘇繡、湘繡、蜀繡一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發源于潮汕地區的潮繡是粵繡的主流派,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作為潮州歷史悠久的文化之一,潮繡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潮繡受到其他民間工藝如木雕、潮彩等的影響,具有構圖均衡、針法繁多、紋理清晰、色彩濃艷、裝飾性強等特點。
早期烙印:與潮繡的不解之緣
孫慶先先生從小就會畫畫,學生時期就學會了繪畫和報道這些技能,這是他與潮繡結下不解之緣的基礎。在那個時候,潮汕地區基本家家戶戶都有做潮繡,準確來說,那時還不叫潮繡,只能稱作手工活,作為潮汕地區人家謀生的一種方式代代相傳。除了與生計有關,潮繡還與潮汕地區的游神習俗息息相關。潮汕各地鄉村都會舉行游神賽會,到神廟里將神像抬出來游街,與民同樂,神才會保佑四方百姓。游神活動中所需要用到的彩旗和帳幔,就是潮繡的精品,許多歷史典故得以通過潮繡的形式表現出來。孫慶先從小就浸潤在這樣一個環境里,像孫慶先先生的兒子孫天誠所說的,這就是藝術的生活化。后來青年時期的孫慶先隨廣東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到海南,在團的宣傳部工作,主要任務是畫墻報和寫報道,這也為他繪畫等技藝的精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輝煌時期:備受喜愛的潮繡
潮繡經歷了一段相當輝煌的時期,不僅在國內有一定市場,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從八十年代起,孫慶先先生就開始做國禮,迄今潮繡已經作為國禮送給了八十多個國家,潮繡因此在孫慶先先生手里發揚光大。2006年5月20日,粵繡(潮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繡的發展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那時候行情極好,全國各地都有許多的展覽,孫慶先先生帶著他的兒子和他的作品去到黃山、河南、濟南、北京等地參加展會,在當地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既讓自己的潮繡作品成功出售,又宣傳了潮繡文化,讓更多的人看見潮繡、了解潮繡。潮繡的名片也在那個時候成功打造,收獲了一大批喜愛潮繡的人群。
傳承困境:潮繡該何去何從
在對孫慶先先生的采訪及其兒子孫天誠的講述中,潮繡要很好地發展和傳承下去,光有政策扶持是遠遠不夠的。從時間上來講,潮繡的學習過程是極為漫長的,培養一位學徒也需要非常多的精力。據孫慶先先生介紹,對初學者來說,三年的功夫才摸到門檻,只有持續深入學習才能學到潮繡的精華,很多人的一腔熱情就在漫長的學習中被消磨掉。從產量上來說,季夏鑄潮魂團隊成員來到四樓小作坊式的工作室時,只有幾位上了一定年紀的阿姨正在做潮繡,戴著眼鏡在燈光下一針一線地繡著,進度慢且廢人力。顯而易見,潮繡無法量產的特點讓它的傳承變得更加困難。從宣傳力度上看,對于潮繡的宣傳不夠到位,以及網絡宣傳存在一定阻力,如平臺對某些字詞的限制、大多年輕人對潮繡沒有了解等。從市場需求來看,潮繡的受眾群體并不龐大,主要是熟客生意,而近幾年的疫情也讓潮繡生意持續下滑。從政府扶持上來講,政府雖然很重視潮繡的傳承,專門劃分了地方建立了潮繡研究所,但以組織學員進行短期學習的方式無法讓潮繡得到真正的傳承。本次采訪,季夏鑄潮魂團隊了解到潮繡傳承的困境,其實不僅是潮繡,許多非遺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傳承人少、學藝不精、市場面窄……這些生存窘境值得引起重視。
傳承新思路:創新?創新!
潮繡想要傳承和發展,就必須創新,真正做到“工藝實用化”。潮繡不只是玻璃框架里的裝飾品,還能成為挎包、衣服、床上用品上的精美圖案,使潮繡更加貼近大眾生活。正如孫慶先先生所說的:“政府的扶持、宣傳廣告是很好的幫助,但是傳承人要有好的思路去創新,做出實用性與觀賞性并重的手工藝品。”為傳承和發揚父親的手藝,這些年來,孫天誠也在努力地嘗試在工藝上和宣傳上創新。最后,當被問到對青年一代的寄語時,孫慶先先生和藹道:“年輕人,需要吃點苦,用點時間,對自己也好、對我們的民族與國家都好,成為有用之才。很多東西都可以學,你學到一個東西,學精了,就可以生活,就可以創造財富。蠻干是不好的,很多事情動腦筋去做,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總的來說,完善潮繡產品結構、樹立潮繡品牌意識、重視產品宣傳,這是促進文化遺產價值最大程度的傳播與共享、讓文明代代相傳的重要途徑。習總書記曾說過:“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潮繡凝聚著歷代藝人的天才與智慧,從藝術風格到創作思維都充滿了潮汕特色,其成長歷程與潮汕文化發展的軌跡緊密疊合在一起,蘊含著潮洲地區的文化之魂。
今天看來,潮繡之傳承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