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淮安7月21日電(通訊員:徐寧、毛帥)
“煙波浩渺幾千里,留得詩人萬古書”,中國大運河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人工運河,這條以人力開鑿的水系,貫通南北,溝通了華夏大地上的龐大水網,成為中國南北經濟與文化的命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而江蘇作為孕育大運河的搖籃,被大運河滋潤的歷史最為悠久。為推動運河文化以及絨花、紙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同心圓志愿者協會于2022年7月18日上午來到淮安河下古鎮,感受大運河流經地淮安的文化底蘊與煙火氣息,體悟紙扎、絨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奇魅力。通過參觀千年河下古鎮,采訪制作絨花、紙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藝人”,為守護千年運河文脈注入青年力量。
“千年古鎮,最憶河下”,河下古鎮坐落于河下街道東部,瀕臨古運河。距今已有約2500年的歷史,明清兩代這里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素有"進士之鄉"之稱。2002年7月,河下古鎮作為淮安歷史文化名城核心歷史街區之一,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評定為首批全國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后成為京杭大運河沿岸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區。

(圖為河下古鎮 徐寧攝)
初入古鎮,實踐團成員的目光便被“河下古鎮”四個古字所吸引,沿著古樸的青磚向前走去,一眼望不到頭的古樸深巷,河下古鎮的醇厚樸實,深深打動了實踐團成員。古鎮里的人們熱情好客,一位老人給實踐團成員詳細地講述了古鎮的歷史,河下古鎮先后有一百多條街巷、園林、數十座牌坊、寺廟、橋梁。而如今的河下古鎮,有22條街、91條巷,都保留了原始的明清風貌。城河街連起了古鎮客棧、狀元府第、漕運船塢等景觀,古今交融之感油然而生;而南北貫通的湖嘴大街蜿蜒在青石板小路上,市井風情民俗濃郁。古鎮最早繁華的老街是估衣街,最東面向北是入淮口的禮、智、信三壩,商船、貨物和人員來來往往,百行百業應運而生......來到河下古鎮,仿佛可以穿越干年的時光,看到這里曾經在大運河的滋養下,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
而后,實踐團成員來到了錢鳳池絨花絨鳥制作技藝工作室,參訪了非遺大師錢鳳池。走進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惟妙惟肖的絨花絨鳥作品,紅頂彩翅的“小鳥”,獨具中國風的“絨花”發簪,一件件作品古色古香,清雅出塵。
![]() |
(圖為錢鳳池絨花絨鳥制作技藝工作室 毛帥攝) 錢鳳池大師熱情好客,給實踐團成員講解了絨花絨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底蘊。絨花制作起源于隋唐時期,距今已經1000多年。絨花,諧音“榮華”,又被稱為“宮花”,最早只供宮廷享用,是象征富貴的“奢侈品”。到清朝時期,戴花成為一種時尚,絨花開始流入民間。“我們看電視劇,清朝時期的婚慶嫁娶,以及梨園唱戲,都會戴絨花帽,說明絨花已經開始普遍使用了。”久而久之,絨花就成了民間的喜慶飾品,并逐漸從絨花拓展到絨鳥,以及花鳥組合風景等。
同時,在采訪中,錢鳳池大師還和實踐團成員交流對絨花絨鳥的初心與感悟,對在大運河帶絨花絨鳥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遇到瓶頸的看法以及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大運河流經地淮安的人文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在大師的講解中,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絨花絨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每一個青年人都應該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千年河下,漕運重鎮,人文薈萃,美食絕佳”,河下古鎮作為淮揚菜系的發源地,飲食文化悠久,味兼南北之長。中午時分,實踐團成員參觀了古鎮許許多多的美食店,品嘗了當地最知名的欽工肉圓和特有美食茶撒,色香味俱全,在激發味蕾的同時,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引得實踐團成員贊不絕口。

(圖為華夏酒器館 徐寧攝)
實踐團成員還采訪了一位茶撒店老板,在老板細致入微的講解下,實踐團成員感悟頗深,大運河的一波一浪都帶著煙火氣息,孕育而出的茶撒等飲食文化,看似普通,實則綿延了古鎮千里的詩意與鄉情。
最后,實踐團成員還隨機采訪了一位古鎮游客,采訪游客來河下古鎮游玩的原因以及對大運河流經地淮安文化發展方面的感受。因河而興的河下古鎮在新時代的今天,依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以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到來。
![]() |
(圖為實踐團成員合照 實踐團成員攝)參觀完河下古鎮,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我們不僅要努力拼搏,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還要將大運河精神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大運河文化帶,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到習總書記強調的“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
文字:徐寧、毛帥
圖片:徐寧、毛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