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更好的開展實踐調研活動,實踐隊員們通過閱讀“雙減”政策的文件與相關資料,針對教師與學生設計出了兩份調查問卷,希望通過老師與學生兩個視角客觀看待“雙減”政策的落實與實施情況。在訪談過程中,有不少同學表示對于“雙減”政策僅僅是聽說過,對相關文件或者具體實施方式并不了解,不知道“雙減”到底“減”了什么?怎么“減”?實踐隊員們悉心向調研同學們講解了“雙減”政策相關內容,在有了初步了解后,調研隊員將同學們的看法與觀點進行記錄與初步整合,經過集中討論后,實踐隊員們一致認為高校師生對“雙減”政策的了解程度是有限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信息接收的“第一梯隊”,對于“雙減”政策也是一知半解,更何況是與政策密切相關中小學生和家長,可見政策的實施阻力之大。
教師采訪,記錄分析
根據與老師們的初步交談,實踐隊員了解到教師對待“雙減”政策更像是面對一次對于自身教學能力與教學技能的考驗,接受訪談的一位老師表示:“減輕學生負擔并不代表沒有負擔,減輕學生負擔也不代表沒有作業,這是學生和家長必須接受的事實,而教師面對的問題一是該如何把政策落實,二是如何把握好“雙減”政策下的教學的尺度,可以說“雙減”政策是教師面對的一項重大挑戰!”因此,實踐隊員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對于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具體要減去哪些負擔?又該怎樣減?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最后總結得出:保障學校教育的基本學業標準不降低,是落實“雙減”政策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自身應加強學習,提高認識,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必須認真學習領會“雙減”精神,同時充分鉆研教材講法,發展素養,提升能力,例如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需要提升作業練習的設計水平,降低作業量,提升作業質量從而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學生調研,共同探討
大學生對于“雙減”政策的看法具有極高的調研價值,一方面大學生處于“雙減”政策頒布的“過渡期”,對于中小學階段的作業布置與課外輔導情況依舊有清晰的認識,同時作為大學生,對“雙減”政策下的學業負擔也有自己的獨特思考。在實踐調研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表示自己處于中小學階段時完成課后作業與課外輔導的時間占據了本該用來培養興趣愛好的閑暇時間,但是在大學期間又需要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學術研究與社會活動中,所以,對于“雙減”政策的頒布,大部分大學生還是抱有支持態度的,認為利大于弊,但是有不少大學生在教培行業做兼職,賺取一定的生活費,但是在“雙減”政策落實后,一些不具備教學資格的大學生,必然不能再通過這種方式繼續賺取收入了,所以也存在部分大學生認為“雙減”政策弊大于利。實踐隊員從另一方面來看待這一問題時意識到“雙減”政策可能會激勵大學生進一步努力獲取教師資格證書,這不僅有助于規范大學生家教市場,也使從事教培工作的大學生們有了堅實的保障。
落實“雙減”,減負提質
通過這次實踐調研活動,實踐隊員對于“雙減”政策的落實與實施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一方面高校師生對“雙減”政策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所以,實踐隊員在接下來調研活動中打算將“雙減”政策的目標任務與主要內容進行解讀,加大“雙減”政策宣講活動力度,另一方面,通過與老師還有大學生的交流,實踐隊員意識到“雙減”政策實施對于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雙減”不僅是教育行為的改變,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改革。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讓教育回歸本位,煥發新的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