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鑫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七月,七月的天氣,熱烈而渾厚。萬物孕育生機,活力窺伺著機會,在充滿養分的土壤里蠢蠢欲動。而這充滿養分的大地,是萌生萬物的搖籃,也是那些為了別人的夏天而逝去的先烈的歸屬。他們長眠地下,用迫切的目光注視著后輩的崛起。
“青山綠水長留生前浩氣,蒼松翠柏堪慰逝后英靈”。2022年7月9日,為弘揚先烈革命精神,激勵當代大學生牢記黨的初心與使命、堅定革命信念和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由中國礦業大學黨支部主辦的“學習黨史,紅色傳承”黨史學習實踐團來到了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的大別山烈士陵園進行參觀學習,緬懷革命先烈,深刻感悟紅色文化和傳承紅色精神。
在講解員的動情講解中,實踐團深刻了解了大別山烈士陵園的艱苦歷史以及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崢嶸歲月。英雄群雕形象地刻畫了以王步文烈士為代表的一代英雄豪杰為人民求解放不屈不撓,前仆后繼,英勇犧牲的悲壯場景。群雕西北部山丘安葬著紅三十四師團長方喬南等數十位各個時期為革命和建設而英勇獻身的先烈。英雄群雕南側是建于1958年、高16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正面鐫刻著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鎏金大字,碑的四周豎立著38根大理石立柱,喻示著岳西縣為國捐軀的3.8萬多名英雄兒女。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為雙層重檐結構,分為6個展廳,重點展示首位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步文、紅一軍軍長許繼慎等百余位著名英烈生平事跡和455件(幅)珍貴革命文物與圖片。進入展廳,左側為李先念主席和徐向前元帥為紀念館的親筆題詞,右側為“浴血大別山”巨型油畫,正中為“熱血春秋”仿大理石大型群雕,再現了大別山區黨組織的創立、請水寨等四起農民武裝暴動和從大別山走出的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的光輝歷史。群雕背面著錄了2000多位大別山區岳西籍烈士的英名。紀念館通過運用實物圖片、模型等多種表現形式和聲、光、電等多種科技手段,真實再現了鄂豫皖邊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史跡。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歷史將不斷證明,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失落。崇高、忠誠和無私,將超越時空,成為人類永恒的追求。也許時間會沖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為祖國犧牲的人們,他們的理想,他們的信念,使千千萬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紅旗。幾代人的夢想,幾代人無怨無悔的付出,換得中華兒女今朝發展的機會。“風生水起才知天高云淡,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真理不會老,紅色革命精神任何時候不能丟。通過本次參觀學習,實踐團隊一致認為每一位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接過歷史的“紅色火炬”,把光榮傳統和紅色革命精神領悟好、踐行好、傳承好,勇當時代先鋒,這些精神理論也將作為支持個人發揮的指導實踐。
時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時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實踐團隊成員共同立下誓言,應該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相結合,將紅色革命精神注入個人的夢想中,“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戒”,拒絕眼高手低,而要腳踏實地,去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青年的殷切期望,繼承發揚偉大的建黨精神,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英氣,用我們昂揚的斗志、奮進的態度去開拓創新,實現兩個百年奮斗藍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敢奮斗,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