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舟山獨特的海島繩結文化,結緣有溫度的手工匠人,讓藝術與民間結合,讓非遺文創借助電商平臺走出城鎮。7月18日浙江海洋大學海島電商“e舢門”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團來到了舟山普陀沈家門東港興普大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拜訪漁繩結傳承人李芝琴老師,希望了解漁繩結的文化與漁繩結文創的電商化之途,以期帶動舟山特有的海洋文化走出海島,走向潮流。

圖為漁悅畫社、漁繩結非遺傳承人李芝琴老師與實踐團的合影。 李芝琴 攝
“搜繩記”:從實用到文化的再創作
漁繩結屬于浙江省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源自于浙江省舟山市,市海島居民生產和生活的手工技藝,是漁民居民生產和生活的手工技藝,是漁民長期在勞動、生產、生活時間中的經驗的積累。
漁繩結產生于海島的特殊環境和勞動生產條件,悠久而廣泛地傳承于海島民間,遍及海島各地,并根據不同海島地域漁民的海洋坐夜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使得海島繩結逐步豐富完善,最多時達到百種之多。
木板船上的漁繩結和鐵板船上的漁繩結都是不一樣的,其中唯獨一樣的就是靠碼頭的時候的漁繩結是一樣的——料板結。隨著時代的進步,從過去出海才開始打結,到現在的打好結收藏好再出海,隨時可以拿出來用。這就是進化,時代的進化和人生產生活的進化,以前的漁民伯伯一邊創作一邊生產,我們舟山的漁繩結由漁民創作和生產,因此也用來保護漁民的人生安全,保護船體的安全也是在生產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東西。繩子的粗細不同導致我們的漁繩結也不同,它的原理就是一拉就散,一打就好,很方便,就是方便打,方便散。而此時的7月已是舟山的休漁期,而八月一日我們的漁民伯伯又要出發打魚了,此時我們又可以看到我們傳統的原始漁繩結了。

圖為李芝琴老師創作的漁繩結的種類 陳佳瑩 攝
“結緣”:從家庭到非遺傳承人
李芝琴老師本來是家庭主婦,響應婦聯協會的號召,有一個漁繩結的比賽,所以去到了漁村進行學習打結。據李芝琴老師描述,她總共學會了4個結,她在船上不停的打,最終打出來了,這個繩結打出來一次就忘不掉了,刻入了漁繩手藝人的骨髓。之后李老師獨立創作,用漁繩結打字、做圖畫、文創,開啟了自己創作漁繩結非遺文化的契機。
為了更好地認識我們的漁繩結,更好的理解李芝琴老師創作漁民畫的過程,實踐團小組向李芝琴老師當場拜師學習了初步的六角碰八結,體驗漁繩結非遺文化化的過程。雖然李老師教得很慢,很仔細,但是我們行動起來依舊很有壓力,小小的一個繩結我們依舊沒有很好地立刻掌握。匠藝文化最需要的就是熱情、積累和耐心,時代的前景,讓許多需要耗時的事物慢慢推出我們的視野,而總有那么一群人,喜歡在車水馬龍的市井中寫詩,因為生命璀璨如歌,我們需要看到文化的“禪”意。

圖為實踐組成員和李芝琴老師一起學習六角碰八結的過程。 劉洋閣 攝

圖為李芝琴老師給我們演示非遺漁繩結怎么制作成文創的過程。 劉洋閣 攝
探索e+:破局面之后,春光自來
以巨匠之心而施于小藝,柔荑之纖而臻于完美。李芝琴老師心系海洋文化,多年來以弘揚中國傳統繩結文化為初心,并且迎合時代融入創意。可惜的是采訪調研之中我們了解到只有李老師一人外時才可以帶領舟山繩結文化走出海島,這就需要趕上時代的潮流。互聯網時代,電商經濟順勢而起,調研團了解到李老師有次意向,希望電商行業多多看到我們舟山的非遺繩結文化、看到文創產品,推廣與宣發,為舟山海洋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李芝琴老師設計的漁繩結文創掛件,以舟山水產為原型。 劉洋閣 攝

圖為李芝琴老師一人包裝并且研發的品牌化漁繩結文創。 劉洋閣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