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加清楚地了解智慧農業為村民帶來的優劣勢與未來發展趨勢,提高當代大學生對智慧農業的關注以及實行鄉村振興政策后智慧農業的建設情況,安徽財經大學“意風助農”調研團隊組織前往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樓南社區進行實地走訪調研。以期了解樓南社區現今狀況與未來發展趨勢,詳細了解社區居民在鄉村振興政策下的生活狀況以及主要收入來源。

圖為團隊成員社區前合影 工作人員 攝
調研團團隊成員與社區居委會相關工作人員展開了訪談交流,了解當地的農業基本情況。在詢問工作人員當地種植作物的時候了解到當地目前耕種有水稻、玉米、紅薯等谷物,還有葡萄、油桃等水果。大棚種植的葡萄,畝產2000-3000斤,每畝凈收益為15000-18000元。在生產過程之中會雇傭人工進行沾花等操作。據當地農民介紹,當地作物相較以往都有一定程度增產,但今年產量由于尚在生長期,目前尚不知曉具體情況。在詢問到在鄉村振興政策實施后,采取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種植的農作物與之前相比較有無增產時候,居委會人員高興的表示現今產量較之前有很大的提高,并表示很看好智慧農業的未來。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社區工作人員 朱偉琳 攝
在了解社區基本情況后,調研團前往鳳陽縣下轄村進行實地調查,成員們融入鄉村生活,發放調查問卷,積極與當地村民溝通相關問題。在征得當地村民同意以后,團隊成員走進地里采集相關數據,查看相關農作物成長情況。在問及對智慧農業的看法的時候,村民們表示非常看好智慧農業,雖然說不太清楚智慧農業具體的含義與信息,但也相信采取智慧農業后農業會非常快速的增長。而且村民們也表示當地通訊信息也會經常播放智慧農業相關知識,普及當地居民的知識儲備。但當地老人們往往對于新鮮事物的敏感度不高,當地耕地日趨變少,這對智慧農業的普及來說會引起制約限制的負面影響,因此發展智慧農業的路子還很長遠,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
圖為團隊成員收集相關數據 楊妮婷 攝
本次社會實踐團隊深入鄉村生活,切實了解了農村智慧農業相關建設程度,知曉了我國智慧農業已經初步構建了相對完整的技術體系,每個環節都有技術做支撐。智慧農業不僅是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世界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因此團隊本著社會實踐的實用性原則,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希望,為鄉村振興發展付出一份切實的努力,團隊成員會持續關注相關智慧農業建設情況,為智慧農業的建設獻心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