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窯出新瓷,鄉村出振興
通訊員 常鎮為落實鎮域經濟發展規劃,復興陶瓷產業及文化,促推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托方集鎮老缸窯陶瓷廠特色制陶產業以及文化優勢,結合當地生態修復需要,規劃在陶瓷廠社區以及相鄰的缸窯村、田沖村調整800余畝土地,用于建設陶藝文化創意產業園。
2022年7月21日,北京科技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孟子居振薪實踐團一行四人來到了大別山陶藝文化創意產業園進行走訪和學習。
目前的陶藝文化產業園尚在建設當中,很多地方仍在施工。產業園區的負責人首先帶領實踐隊員們參觀了一些正在展覽的陶藝作品。從映入眼簾的雕龍大缸,再到栩栩如生的小兔子陶藝品,負責人為隊員一一講解了這些具有特殊意義和特殊制作手法的陶藝品,仿佛每一個陶藝品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命,它們有各自的名字,各自的經歷以及各自的未來去向。
在簡要介紹完展覽室的陶藝品之后,負責人帶著隊員去參觀了制陶的車間。由于陶藝園尚在起步階段,故此制陶車間的不是特別大,陶藝師傅們也不是特別多。進入車間之后,首先見到的是缸體的堆花工藝過程,兩位師傅分坐在缸的兩邊,身著白衣,戴著老花鏡,將手中的泥搓成特定的形狀堆在已經成型的缸體上,可以看見兩位師傅已經堆出了龍的大部分模樣。據堆花師傅介紹,一旦泥堆上去之后就不能在修改了,不是說像用鉛筆畫畫一樣,畫錯了還能用橡皮擦掉修改,所以一點點的失誤或者是偏差都可能讓這一整個大缸成為不合格的次品。實踐隊員觀察到兩位師傅身邊只有一些彩泥和工具,而沒有任何比對的參照物,每一塊泥該堆在哪她們都了然于胸,不禁感嘆到“無他,唯手熟爾”。在和師傅們的交談中隊員們了解到她們已經從事這項工作長達三十余年,很久以前便在老缸窯廠里工作。其中一位師傅每天通勤近六十公里,正是師傅們對于這門傳統手藝的熱愛與重視,她們才會不管路途遙遠來到這里繼續工作,努力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兩位手藝師傅讓我們實踐隊員進一步的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和鄉村振興與非遺傳承之間的相輔相成。
隨后實踐隊員參觀了塑型和脫模流程,泥土在事先準備好的模具中凝固成型,隨后進入燒制爐中進行燒制。據師傅介紹,目前都在使用新型的燒制爐,很少使用以前的土窯,新型燒制爐占據更小的空間,對溫度有更精確的把控,同時節能環保。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讓傳統工藝避繁就簡,既能保持傳統工藝的精妙之處,又能提高其生產效率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最后實踐隊員來到了陶藝園的研學基地,這里擺放了很多的電動拉坯機,供研學者學習使用,實踐隊員在老師傅的教學和指導下體驗了拉坯過程,剛開始總是出現各種問題,最終在老師傅的耐心教導下掌握了一些拉坯技巧,也能拉出簡單的花瓶的坯。
在參觀完整個生產流程和了解了產業園區的發展規劃之后,實踐隊員進行了思考總結和深入討論。曾幾何時,老缸窯也是一個知名企業,當時的人們都以家里有人在老缸窯工作為榮,最終卻走向落寞,只剩下斷壁殘垣。而如今搖身一變從老缸窯變成陶藝文化產業園,再次煥發新生。這也許就是時代進步的體現,傳統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需要新的管理理念和建設方案來走好發展道路。未來的路又該怎么走呢?在小縣城的小鄉村里,有著天然自然美的地理環境遠遠不夠,文化美也很重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是題中應有之義。發揚和傳承好傳統制陶文化,復興陶瓷產業與文化,將制造業與文化旅游業等實現多方面的融合這是老缸窯未來發展道路上的重要路線。
本次實踐過程中,實踐隊員注意到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密切關系。非遺項目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于村民而言,非遺項目的開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提高村民的個人收入,促進鎮域消費發展;對與產業發展而言,非遺以其獨特的魅力打造地方獨樹一幟的明信片,帶動鎮域二三產業快速發展,通過文化價值的變現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對于集體而言,伴隨非遺項目的推進,鎮域相關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招募培訓大批專業人員,為鄉鎮后續的發展添磚加瓦。非遺項目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重煥生機,鎮域文化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在鎮域之間形成堅固的文化紐帶,加深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利于地方的長期有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