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4日團隊在新安歙硯藝術博物館與吳大師合影)
文化瑰寶:文房四寶的傳承和探索探尋不僅是對中國傳統工藝的致敬,更是對中華文化根脈的追溯與傳承。安徽的宣紙、宣筆、徽墨、歙硯,作為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不僅是實用的文具,更是中華文化的象征,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了揭開這些傳統瑰寶的神秘面紗,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文房四士火盡溪傳”團隊于8月23日起,深入安徽省黃山歙縣與宣城涇縣,踏上了一段探索“文房四寶”起源與傳承的文化之旅。
深度調研:文房四寶的匠心與創新
文房四寶作為安徽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安徽省歙硯、徽墨、宣筆、宣紙的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品種齊全、風格典型,在中國文房四寶中占有特殊地位,享譽世界。團隊此次調研了“新安歙硯藝術博物館”、“老胡開文墨廠”、“安徽省涇縣三兔宣筆有限公司”、“安徽省涇縣桃記宣紙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其生產流程、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及應對市場變化的策略,并與文房四寶的大師們探討文房四寶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路徑,并研究其與當地旅游資源的結合,助力鄉村經濟和文化復興。

(8月24日新安歙硯藝術博物館吳國水大師向團隊講解歙硯歷史)
匠心傳承:文房四寶的故事與感悟通過調研,團隊了解到“新安歙硯藝術博物館”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宣傳和傳播歙硯藝術為一體,制出精品歙硯,完美詮釋了“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穀理,金聲而玉德”的工藝精髓;“老胡開文墨廠”其始創于清朝乾隆四十七年,是徽墨行業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企業。制松煙墨與油煙墨,今人用于合體之墨,質量上乘,墨香撲鼻,雅致流露。“安徽省涇縣三兔宣筆有限公司”將旅游研學與非遺結合,為宣筆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數十年堅持“宣筆縱橫,蟬蛻龍變”的理念;“安徽省涇縣桃記宣紙有限公司”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堅持純手工制作,宣紙制作工藝繁復精細,從原料選擇到成品制作,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雕細琢;

(8月25日團隊參觀三兔宣筆有限公司宣筆制作過程)
機遇挑戰:文房四寶的未來與思考在調研過程中,團隊發現文房四寶的制造都面臨著原材料品質下降、原材料供不應求、匠人斷層、市場行情兩極分化為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等挑戰。“文房四士火盡溪傳”團隊通過面對面采訪的形式,展開調研。有幸與文房四寶的歙硯大師吳國水吳大師、宣筆大師伍森嚴伍大師、宣紙大師胡凱胡大師當面請教,并且對團隊的問題分別給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8月25日在三兔宣筆有限公司實踐隊員采訪宣筆大師伍森嚴伍大師)
“新安歙硯藝術博物館”吳大師表示,由于國家出臺政策封閉老礦場,導致石料品質下降,成本增加,好料供不應求;“三兔宣筆”伍大師面對匠人斷層的問題,表示理解年輕人的處境,他們作為成人,有家庭收入問題,所以我們也盡力讓他們有一個調整的過程。伍大師的公司現在采用每年固定短周期招師傅,來解決人員短缺問題。“桃記宣紙”的胡大師表示,“桃記宣紙”考慮將宣紙制作與文化旅游相結合,通過文旅項目的開發,讓更多人了解和體驗宣紙的魅力。面對這些問題,各位負責人表示正在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堅持本職工作,傳承工匠精神,團隊相信文房四寶能夠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結語
“文房四士火盡溪傳”團隊于8月23日到8月26日為期五天的調研活動中,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被匠人們對文房四寶對藝術幾十年仍一成不變的熱忱所感染。我們相信在未來,文房四寶將繼續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承與發展,為世界帶來更多的藝術與文化體驗。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