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財學子“三下鄉”:非遺進校園,候鳥悟扎染
7月12日,在溫暖的陽光灑滿校園的午后,守護行動實踐團的周老師為小候鳥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扎染藝術實踐課。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美術活動,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小候鳥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中國傳統工藝的魅力,讓扎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現代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隨著周老師輕柔的話語,一段關于扎染的傳奇故事緩緩展開。扎染,古稱絞纈、扎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它利用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其工藝特點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后,再進行印染,然后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色彩自然、圖案變幻無窮,蘊含著樸素而真摯的美。

圖為周老師展示操作過程。通訊員 單彤彤 攝。
在聽完周老師的介紹后,小候鳥們的眼睛里閃爍著好奇與興奮的光芒。他們迫不及待地擺弄著桌上各式各樣的材料:白色的棉布、五彩斑斕的染料、橡皮筋、夾子,還有保護雙手的手套。周老師耐心地指導小候鳥們穿戴好防護裝備,并逐一介紹了每種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確保每位同學都能安全、有序地進行操作。實踐環節正式開始,小候鳥們紛紛拿起手中的材料,開始了他們的扎染創作之旅。有的孩子選擇將棉布折疊成各種形狀,再用橡皮筋緊緊纏繞,仿佛在給布料編織一個個神秘的夢境;有的孩子則大膽創新,利用夾子、小木板等工具,創造出獨特的圖案和紋理。在染色過程中,小候鳥們更是小心翼翼,生怕破壞了自己精心設計的作品。隨著染料在布料上緩緩滲透,一幅幅色彩斑斕、圖案各異的扎染作品逐漸顯現,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涂料香氣,使人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之中。

圖為生活老師輔助教學。通訊員 單彤彤 攝。
染色完成后,在守護行動實踐團其他生活老師的幫助下,周老師將小候鳥們完成的作品晾干,此時小候鳥們圍坐在一旁,滿懷期待地等待著。時間仿佛在這一刻變得緩慢而悠長,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滿了期待與想象。終于,所有的作品都晾干并呈現出了最完美的狀態。在成果展示環節,小候鳥們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創作過程中的心得與體會。有的孩子說:“我覺得扎染就像畫畫一樣,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則感慨道:“原來傳統工藝也可以這么有趣!我以后還想學更多!”聽著孩子們純真的話語,老師們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藝術實踐課,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承活動。

圖為班級扎染大合照。通訊員 單彤彤 攝。
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這次扎染藝術實踐課也緩緩落下了帷幕。但那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敬仰卻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他們用自己的小手繪制出了五彩斑斕的扎染作品,更繪制出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孩子們定會將這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延續下去,讓扎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新的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