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鄉村實踐路 載滿成長與希望
“鄉村振興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關系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能否實現。”2024年7月14日,河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振興鄉村路,青春志愿行”社會實踐團毅然肩負使命,奔赴河南省開封市。這支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團隊,旨在通過深入調研和實踐,為開封市的鄉村發展探尋新機遇、開辟新路徑,奏響鄉村振興的奮進樂章。
弘揚時代主旋律:走進焦裕祿感悟偉大精神
為了在接下來的實踐活動中有堅定的精神信仰,河南理工大學“振興鄉村路,青春志愿行”實踐團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焦桐千頃澄碧,胡楊萬里傳承”實踐團攜手走進了焦裕祿紀念館。
在這里,實踐團成員們懷著崇敬與肅穆的心情,仔細聆聽著講解員講述焦裕祿同志為改變蘭考貧困面貌而鞠躬盡瘁的感人事跡。那些珍貴的歷史照片、生動的場景還原,仿佛將大家帶回到了焦裕祿同志奮斗的歲月。隊員們被焦裕祿同志不顧自身病痛,一心只為蘭考人民謀幸福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感動。他在狂風中探索治沙之路,在暴雨里尋找治水之方,在鹽堿地上謀劃致富之道。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對焦裕祿精神的內涵有了深刻領會之后,實踐團成員們心中涌起無限的敬意和感慨。這種精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們前行的道路,為后續的實踐活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他們深知,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需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不畏艱難,一心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鄉村發展貢獻一切。
與“焦桐千頃澄碧,胡楊萬里傳承”實踐團共同學習焦裕祿精神。焦浩恩 供圖
共筑鄉村振興夢:走進張莊村共尋發展之路
“振興鄉村路,青春志愿行”實踐團隊走進了張莊村,隊員們不顧夏日的炎熱,滿懷熱情地走進村民家中,積極與村民們展開交流。
在村民李大娘家的小院里,她面帶感慨,向隊員們緩緩說道:“這些年日子是比過去好了些,可咱村的發展還是跟不上外面。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就剩我們這些老家伙守著田地。”隊員們專注傾聽,認真記錄在筆記本上。在田間,隊員們碰到了汗流浹背的李大叔,他停下手中的農活,無奈地說道:“這地里澆水不方便,收成也不咋樣,辛苦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隊員們俯身查看農田的灌溉設施,詳細詢問農作物的種植品種和銷售途徑。
通過與村民們深入且細致的交流,隊員們全面了解了村莊的發展狀況。隊員們發現,張莊村自然資源豐富,擁有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溪流和秀美的自然風光。但同時,在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諸多難題。產業方面,結構單一,過度依賴傳統農業種植,缺少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產業;A設施上,村里道路狹窄,水利設施陳舊老化,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村民出行;谶@些情況,隊員們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知識,經過深入研討和分析,為村莊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發展建議。一是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升級,引入先進種植技術和優良品種,提升農產品品質和產量。二是依托村莊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獨具特色的民宿和農家樂,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休閑。
團隊成員與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一同參觀村民的家。曾橋 供圖
吹響科技興國沖鋒號:走進俄趙小學普及消防知識
鄉村要振興,教育要先行,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提高鄉村兒童的安全意識,“振興鄉村路,青春志愿行“實踐團抵達了開封市祥符區俄趙小學進行消防安全知識宣講。
教育,乃國之根本、民之希望。然而,當下社會中,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不協調的問題依舊存在。支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信息壁壘,為鄉村孩子帶來諸多科技前沿信息,并助力兒童自身發展及美麗鄉村建設。
實踐團成員們以安全問題為切入點,與自身所學的知識相結合,向俄趙小學的同學們講解了用電用火安全及防溺水知識。此外,還設置了講故事、游戲互動、有獎問答等環節,通過多媒體和互動式教學,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安全問題及其應急措施,拓寬了孩子們的安全知識面,讓他們深刻理解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學習到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防范和保護自身安全。
實踐團成員與俄趙小學校長進行了深入交流,校長說道:“學校消防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師資力量又薄弱,不少孩子對消防安全知識了解不夠透徹,真讓人著急!”隊員們深表理解與同情,誠懇地表示,會定期前往俄趙小學為他們普及消防安全知識,讓孩子們深刻認識到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增強孩子們的消防意識和防溺水意識,共同促進校園安全體系的建立,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加和諧、安全的成長環境。
團隊成員與俄趙小學郭校長就學生問題展開交流。曾橋 供圖
傳承非遺文化先行:走進朱仙鎮探尋木版年畫
“振興鄉村路,青春志愿行”實踐團隊來到了開封市朱仙鎮,其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傳統,木板年畫技藝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
在朱仙鎮的木板年畫作坊里,張繼中老先生正全神貫注地創作著一幅精美的木板年畫。他手中的刻刀在木板上游走,細膩的線條逐漸展現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動的場景。老先生的畫作色彩鮮艷,構圖精巧,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深厚的技藝功底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然而,盡管木板年畫技藝精湛,但在現代社會中卻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困境。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老先生滿懷牽掛地說道:“這木板年畫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我畫了一輩子,真心舍不得它沒落啊,F在年輕人都不稀罕學,我擔心這手藝要斷在咱們這代人手里。”由于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木板年畫的市場需求逐漸減少,傳承后繼乏人。
為推動木板年畫產業的發展,隊員們積極探討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市場需求相結合的方法。他們一方面深入研究傳統技藝的精髓,另一方面分析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和需求。建議通過創新設計,將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元素相融合,創作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作品。同時,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加大對木板年畫的宣傳推廣力度,拓展銷售渠道。
團隊成員和木版年畫的傳承人張繼中老先生合影留念。焦浩恩供圖
在這次意義非凡的實踐之旅中,實踐團從焦裕祿紀念館起步,于偉大精神的和諧共鳴里汲取奮進的力量;走進張莊村,在鄉村振興的和美畫卷中見證發展的活力與希望;在俄趙小學,于溫馨和睦的氛圍里播撒知識與愛心的種子,為鄉村教育振興助力;最后漫步朱仙鎮,在古老技藝的美妙傳承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思索鄉村文化振興的方向;一路走來,隊員們始終秉持著“安”“和”“美”的理念,追求鄉村發展的安穩有序,力求鄉村環境的和諧共生,暢想鄉村未來的美麗繁榮。他們深知,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提升,更是社會的安定、人文的和諧、生態的優美。實踐雖已結束,但團隊成員表示:前行的腳步永不停歇,將帶著這份寶貴的經歷和感悟,繼續努力,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鄉村綻放出絢麗的光彩!(通訊員 李子棟)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