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時至今日,黃河的生態環境仍然與黃河流域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為了貫徹落實整治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政治方針,賦能黃河治理新動力,曲阜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聆青川美韻,瞻碧水清源”社會實踐隊于2025年1月15日至1月16日走進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大汶河堽城壩、禹王廟等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意在觀察沿岸地貌,助力黃河治理,賡續文化血脈。
沃野綿綿,以植被恢復固守豐腴土壤
實踐隊員通過上網搜集資料的方式了解到:黃河流域土壤的主要類型是黃土。黃土顆粒細小、土質疏松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有利于進行農業耕作。但由于黃土極易受到水力侵蝕,會導致上游發生水土流失,下游出現泥沙淤積的現象。因此在黃河中上游采取“打壩淤地”的措施,下游通過“守土清沙”的方式來減緩“地上河”的進一步發展。
在實地考察環節,隊員們注意到黃河兩岸的植被以蘆葦與楊樹為主。楊樹是沿黃生態綠化中的重要樹種,起到防風御沙、固水守土的重要生態作用。據工作人員描述,目前黃河沿岸的生態風景區都致力生態修復筑牢綠色屏障,實行生態綠化修復保護工程。在黃河沿線諸多地區建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景觀林,打造綠色生態觀光帶,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生態經濟雙向協同發展。
篤行孜孜,以親身躬行助力生態恢復
實踐隊員們在了解到黃河沿岸植被恢復生態綠化的重要性之后,繼續與景區內工作人員們一道參與植被種植的工作。在相關單位專業人士的講解與培訓下,實踐隊員們學習到了如何正確種植樹木幼苗,如何選擇合適的樹種以及多類樹種的特色與生態作用。
黃河沿岸植被恢復生態綠化離不開黃河水的滋潤,黃河水源的清潔也需要植被的生態功能助力。實踐隊員前往濟南黃河沿岸與泰安大汶河沿岸進行水質檢測,以了解目前黃河水質的基礎情況,進一步探討黃河水質對于生態綠化工程可能的影響。針對沿岸部分河道存在環境污染的情況,實踐隊員們在河道管理員的幫助下對附近河道進行了垃圾清理,使原本河道煥然一新。這不僅貼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發展要求,而且實踐隊員們在檢測、清潔過程中互幫互助、逐步深入探索,使隊員們意識到美麗清潔的生態環境不能只靠治理,更要靠我們每個人做出行動,切實地保護環境、愛護環境。
碧水悠悠,以隱隱紅心賡續文化血脈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月16日,實踐隊前往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大汶河堽城壩與附近的禹王廟進行參觀。隊員們走進堽城壩與禹王廟,體悟華夏先祖們治理洪澇災害的智慧,感受黃河歷史文化遺產的濃厚人文氣息。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中的“黃河福獸”、“云從龍”石碑、“濼口九烈士紀念碑”等展覽品都給實踐隊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中體會到黃河本身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
“如今黃河沿岸穩定的生態環境離不開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業。”一位黃河管理局工作人員如是說到。隨后實踐隊員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山東省黃河流域治理歷程”模塊區域。實踐隊員們通過了解黃河治理歷程進一步加深了對于黃河生態保護工作的理解,也意識到黃河治理工作“功在當下,利在千秋”,需要一代代人接續不懈奮斗。
山水有意,學子含情。實踐隊員們在實地考察與系統學習后表示,黃河沿岸土壤的保護具有不言而喻的生態價值,對于流域內城市的自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河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悠悠熱血,家國情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隊員們將繼續秉持著嚴謹好學的態度,深入探討黃河生態治理問題,助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