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的第一站是二月二農場王哥莊花餑餑非遺文化體驗館。剛踏入體驗館一股濃郁的麥香便撲鼻而來,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花餑餑”,它們造型精美、色彩鮮艷,宛如一件件藝術品,讓人不禁為之贊嘆。實踐隊成員開始了參觀學習之旅,傳承人詳細介紹了“花餑餑”的歷史淵源。原來“花餑餑”是嶗山地區特有的面食文化,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承載著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制作“花餑餑”,用以慶祝和祈福。隨后,傳承人帶領大家參觀了制作車間。在這里,團隊成員親眼目睹了“花餑餑”從和面、揉面、塑形到蒸制的全過程。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特別是塑形環節,傳承人手法嫻熟,幾筆便能勾勒出一個栩栩如生的圖案,無論是花鳥魚蟲,還是人物故事,都能在他們的巧手下得以再現。
在了解完“花餑餑”的歷史和制作工藝后,實踐隊成員迫不及待地動手嘗試起來。在專業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大家從最基本的和面、揉面開始,逐漸掌握了塑形的技巧。雖然初次嘗試,但每個人都十分認真,力求將自己的作品做得盡善盡美。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他們制作了四種簡單的花樣——兔子、刺猬、元寶和柿子。這些形態各異的“花餑餑”終于出爐了,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花餑餑”,大家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喜悅的笑容。動手制作結束后,實踐隊成員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了深入的互動交流。大家紛紛表示,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對“花餑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傳承人分享了他們的技藝傳承之路,講述了自己如何在面對現代社會的沖擊和挑戰時堅持與創新這一傳統技藝。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實踐隊成員不僅親身體驗了非遺文化的魅力,更深刻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