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為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與發展潛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增加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曲阜師范大學“農遺新韻”實踐隊隊員走進了位于山東省臨沂市的一家非遺沂蒙煎餅工坊開展實踐活動。他們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深入探尋這一傳統美食背后的文化傳承與故事,不僅讓人們近距離了解了沂蒙煎餅歷史與制作工藝,更讓大家了解沂蒙煎餅在促進鄉村振興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為更好落實實踐工作,“農遺新韻”實踐隊做了完善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召開工作會議,明確調查對象,完善調查問卷等等。在會議過程中,為了讓調查對象更具有普遍性,實踐隊員們決定進行實地訪談,對相應非遺傳承人和村民進行訪談。在走訪過程中進行工作記錄和素材整理,切身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感受非遺在鄉村振興扮演的重要角色。
工坊探秘:體驗傳統制作工藝
沂蒙煎餅作為山東地區的傳統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據史料記載,煎餅作為一種漢族傳統面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在山東地區出現。沂蒙地區的煎餅制作工藝更是別具特色,經過長時間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了沂蒙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據實踐計劃安排“農遺新韻”實踐隊來到位于山東省臨沂市的煎餅工坊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工坊負責人王大姐熱情地接待了實踐隊。她介紹了制作沂蒙煎餅的主要步驟和注意事項,從原料選取到攤制煎餅,王大姐娓娓道來。她講到,攤制是整個制作過程中最考驗技術的環節。攤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這使得烙熟的煎餅容易與鏊子分離。用筢子沿著鏊子將面糊推開攤成薄餅。再用筢子反復涂抹,以使面糊分布均勻。煎餅很快就可烙熟,用鏟子沿鏊子邊沿把攤好的煎餅揭下即可。

圖為實踐隊員在旁觀摩煎餅制作過程。潘舒暢 供圖
產業賦能:助力鄉村經濟騰飛
通過實地訪談,實踐隊隊員發現沂蒙煎餅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從制作工藝傳承來看,攤制煎餅技術要求高、耗時長,年輕一代多不愿投身學習,傳統技藝傳承后繼乏人。在市場競爭方面,隨著各地特色美食不斷涌現,休閑食品種類日益豐富,沂蒙煎餅面臨的競爭壓力愈發激烈。而且,煎餅行業標準化程度較低,小作坊生產居多,在食品安全和質量把控上參差不齊 ,影響整體品牌形象。

圖為實踐隊員對非遺傳承人進行訪談 潘舒暢 供圖
針對以上問題,各實踐隊員集思廣益,根據各自收集的調查問卷,就沂蒙煎餅如何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開展討論。實踐隊員提議,首先工坊應在保證傳統口味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研發多種口味的煎餅,如菠菜煎餅、紫薯煎餅等,從而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并通過利用電商平臺宣傳沂蒙煎餅,開拓銷售渠道。其次利用沂蒙煎餅產業的發展的機遇,帶動周邊相關產業,鼓勵周邊農戶種植玉米,小麥等原料,工坊以合理的價格收購,提升農戶種植意愿。最后,應加強行業規范,制定統一的安全衛生標準,監督小作坊生產,提升產品質量,打響沂蒙煎餅品牌。沂蒙煎餅喚醒了沉睡的資源,讓鄉村勞動力有了用武之地,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思路。
“農遺新韻”實踐隊隊員表示,沂蒙煎餅制作技藝作為非遺瑰寶,不僅是地域文化的鮮活見證,更是帶動鄉村經濟騰飛的重要力量。大學生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利用思維活躍、創造力強的自身優勢,對非遺進行創新,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未來,期待更多像沂蒙煎餅這樣的非遺項目,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柱,讓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綻放出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實現經濟與文化的雙豐收。(通訊員 潘舒暢)

圖為實踐隊員合照 潘舒暢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