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籌備階段,隊員們借助網絡,全面收集張家臺村的地理環境、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民俗文化以及旅游業現狀等資料。通過對海量信息的梳理分析,實踐隊對張家臺村有了初步認知。隨后,依據隊員的專業特長與能力優勢,進行了細致的任務分工。溝通能力強的隊員負責與張家臺村村委會取得聯系,經過多次誠懇的溝通協商,詳細闡述實踐目的、意義以及預期成果,最終贏得了村委會的認可與支持,為實地考察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為張家臺村書記向隊員介紹本村基本情況。孫夢涵 供圖
深入實地探訪,洞察村莊肌理
1月10日上午,隊員們踏入張家臺村,開啟對村莊布局初探索。他們發現,村莊呈現出獨特的內外分區布局。外圍區域以及內部寬闊馬路兩側,分布著大量民宿和漁家餐館。不少村民將房屋外包用于發展民宿,新建民宿項目也在不斷推進。然而,村莊環境存在諸多問題,建筑垃圾散落于道路各處,雖禁漁期設有專門倉庫,但因日常管理仍存在不足,漁網在樓房周邊雜亂堆放。除主干道為水泥路外,其他小路多為泥土沙子路,崎嶇難行,給村民出行和游客體驗帶來極大不便。

圖為隊員與村民交談了解本村旅游業發展。孫夢涵 供圖
挖掘鄰里情義,剖析產業格局
在了解村莊基本布局后,1月10日下午,隊員們又深入村民生活,感受到張家臺村和諧融洽的鄰里關系。在民宿經營方面,旅游旺季期間,鄰里間相互介紹客源、分享經營經驗,自家民宿客滿時,會主動將游客推薦給鄰居,攜手提升了張家臺村民宿的整體口碑。漁業生產環節,從出海捕魚到歸港分揀,再到海鮮銷售,村民們分工協作,緊密配合。日常生活里,婚喪嫁娶、生病住院等時刻,鄰里都會熱情相助。對于村莊公共事務,村委會公開透明,為村民提供公益性崗位,村民們積極響應,共同為村莊建設貢獻力量。此外,共同參與漁家文化傳統習俗活動和文體活動,進一步加深了鄰里情誼。通過對張家臺村產業發展剖析,實踐隊員們發現漁業與旅游業是張家臺村兩大主導產業。漁業約占產業結構的30%,多數漁民從事近海捕撈,春秋出海,夏季投身民宿經營,時間安排巧妙。漁民捕撈的海鮮多在碼頭直接銷售,部分通過快遞運輸。在基礎設施方面,村莊的垃圾處理、電力供應、網絡覆蓋等基本能夠滿足需求,還設有老年食堂、充電樁等設施。旅游業同樣占產業結構的30%,民宿收入集中在旅游旺季,村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推廣。然而,目前旅游開發深度不足,特色體驗活動匱乏,未能充分發揮本地資源的潛力。

圖為實踐隊隊員合影。孫夢涵 供圖
通過本次實踐,“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張家臺村的發展現狀。后續,團隊將撰寫詳細的調研報告,針對村莊在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開發、文化傳承、產業升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未來,實踐隊將持續關注張家臺村的發展,與當地保持密切溝通合作,為張家臺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助力其繪就更加絢麗多彩的鄉村新畫卷。(通訊員 孫夢涵)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