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繪綠韻,森林公園調研紀
1月10日,實踐隊前往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實踐隊成員展開面對面的采訪。問卷內容涵蓋當地居民或游客對日照市土地利用現狀的認知、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影響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們對日照市未來土地利用規劃和碳減排工作的建議等方面。
在調查過程中,實踐隊成員遇到一名前來游玩的當地高中生,面對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這一問題,他表示:“我對于土地利用有什么變化了解不多,但對于綠色低碳發展是非常支持的。我愿意積極參與相關環保活動,為減少碳排放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位長期居住在附近的工作人員和實踐隊成員主要交流了日照市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她表示日照市在經濟快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利用格局經歷了顯著變遷。耕地方面,受城市化、工業化及農業結構調整影響,面積呈減少態勢。大量耕地被轉為建設用地,用于城市拓展與工業園區建設;同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使部分傳統糧棉地變為果園、茶園。建設用地則持續擴張,城市規模不斷膨脹,住宅小區、商業中心拔地而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占用大量土地。林地面積整體相對穩定,但局部有波動,植樹造林增加了部分林地,而開發活動也造成少量林地流失。

當地居民則就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認為日照市耕地的減少直接削弱了其碳匯能力,農作物光合作用固碳功能隨耕地轉變而喪失,開發活動還帶來了額外的碳排放。農業結構調整改變了土壤碳含量,進而影響了碳排放。建設用地擴張從建設到運營全流程都在大量耗能排碳,同時改變地表覆蓋,干擾了區域內的碳循環。日照市林地的增減對碳排放影響相反,新增林地增強碳匯,而林地破壞則釋放大量碳。

數據織錦,后期工作總結錄
通過問卷調查,實踐隊成員收集到了大量寶貴的數據和意見。通過對日照市多年土地利用與碳排放數據的深入分析,二者的緊密聯系清晰呈現:建設用地增長與碳排放增長正相關,林地增加則與碳排放增長負相關,耕地變化與碳排放關系更為復雜,需綜合考量農業生產活動的碳排放因素。
針對土地如何合理利用及碳如何減排的問題,實踐隊成員重點總結了在海邊遇到的一位地理信息系統老師提出的應對策略。首先是優化土地利用規劃,科學調控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行緊湊式城市發展模式,減少土地浪費與建設碳排放。其次要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嚴格保護林地,大力推進植樹造林與生態系統修復,提升森林及其他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再者,推廣低碳農業模式,運用精準農業技術,合理投入農資,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增強農業碳匯。最后,通過廣泛宣傳教育,提升公眾對土地利用與碳排放關系的認知,鼓勵綠色生活方式。

日照市的案例充分表明土地利用變化與碳排放相互交織。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只有通過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綠色發展與公眾參與,才能實現區域碳減排目標,達成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共贏。 “碳澤智行”實踐隊成員將會持續探索碳減排的路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希望實現土地合理利用與碳減排的雙贏,讓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通訊員 李逸菲)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