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維埃溪口區政府舊址
自1921年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歷盡艱辛,玉汝于成,終成燎原之勢。蘇維埃溪口區政府舊址。溪口鎮因賀龍、蕭克于1934年7月率領紅二 、六軍團在此建立蘇維埃政權 、成立地方革命委員會 、廣泛開展革命運動 ,并于1935年2月組織了棉花山阻擊戰而廣受關注 :煬詰鋇卣蕉菲詡 ,留下了許多戰斗遺跡 ,現保留有紅軍醫院 、紅軍戰壕 、紅軍橋 、紅軍樹等 ,留傳了許多感人的事跡 ,當時人民群眾還編唱了《太陽照在棉花山上》等紅色歌謠 。這些紅色文化資源 ,成為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增強發奮圖強意識的重要源泉 。據了解 ,蘇維埃溪口區政府舊址是張家界市2021年02月20日命名授牌的14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二、慈利縣許家坊土家族鄉“紅軍村”
在慈利縣許家坊土家族鄉西南部,坐落著一個叫新界村的小村落,全村近898戶2811人,這個小村落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全村參軍人數達到了近兩百人。根據縣黨史研究室的資料,這個村之所以有這么多老一輩人參加紅軍是受慈利縣鄰縣桑植縣的一位著名的人物——中華人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始人賀龍的影響。同時在紅軍長征期間,紅二紅六軍團從此地出發,有很大一部分人跟著長征的軍團參加了紅軍。
三、江埡鎮南洋書院
江埡鎮官橋村文化底蘊深厚,明朝初期監元宰相杜世壽(官橋人)因割股奉母被封為“大明孝子”,其體現的孝廉文化延續至今。南洋書院前身官橋南陽寺,解放前,賀龍革命根據地、官橋游擊隊曾在這里成立,也是南北大俠杜心五幼時讀書習武之地,解放時成立了官橋政府革命老區。為了傳承孝廉文化,銘記革命前輩,發揚革命傳統,江埡鎮政府于2009年建立了南洋書院。

四、陳能寬故居
陳能寬,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能寬將畢生心血和精力全部奉獻給偉大的中國科學事業及后備人才培養,他的一生,是在為國家科技事業忠誠擔當的一生。位于江埡鎮古街巷道中的陳能寬故居,老舊的木門、木窗、雕花穿梁都已烏黑發青,透著古老的氣息,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五、采訪當地黨員
我們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采訪了一老一少兩位黨員,聽他們講述自己或他人的生動事跡。接受采訪的年輕黨員羅朝表示,自己入黨受到曾經擔任村支書的外公的很大影響,外公樸素,傳統,也正直,一心為公,不圖私利,甚至還常把自己的工資充公。另外一位曾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黨員接受采訪時表示,當初運送炮彈上前線時整宿整宿地不合眼,服役歸來后又去林場工作,最后回到鄉下務農。在他看來,成為一名優秀黨員就是要“吃得苦,霸得蠻”。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