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為響應《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的重要指導,探索源遠流長的文脈,體會非遺魅力,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非遺書房實踐團以助推黃河非遺為主題,于7月23日至7月27日在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老街長巷開展實踐活動。
非遺技藝承載了五千年的文明記憶,流淌著民族血脈的母親河孕育出了民俗風情。黃河兩岸有著豐富的文化瑰寶,黃河澄泥作品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利津老街長巷中的黃河澄泥印工作室珍藏著許多極具文化特色的作品,是黃河澄泥作品的集中展示地。用黃河澄泥制作、經過塑形精雕高溫燒制后的魚化龍形態各異,顏色紅潤;清秀大方的黃河泥壺是以茶會友的絕佳茶具;黃河澄泥印,生于水,成于火,盡顯文化魅力,也是這里最為重要的作品。
圖為非遺書房參觀土窯。
“作為中國傳統印章藝術的代表,現代印章的一大流派,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屬于陶印的分支,蘊含著燦爛悠久的文化智慧。”傳承人張金霞老師介紹到澄泥印有關知識。
來到工作臺前,張老師的愛人講解展示了制作澄泥印的過程。在取材上,澄泥來自于黃河入海口,是黃河流經沿黃九省,漂洗滾打造就出的泥土原料,最為細膩、潤度極高;在制作上,要經過揉制、壓培、雕刻、拋光以及燒制等20道工序,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燒制環節,燒窯的火候控制至關重要,需要根據泥塑的材質、厚度以及所需的燒制效果來控制火候大小和時間,經驗豐富的匠人才能做出“入窯一色,出窯萬千”的作品。
圖為傳承人張金霞介紹傳承現狀。
談及發展情況,傳承人張金霞告訴成員們,“澄泥印把中國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和歷史悠久的篆刻藝術相融,深受文人墨客喜愛。”在國家支持以及技藝自身優勢之下,市場形式較好。工作室主動迎合市場需求、年輕人喜好,與美院學生、書法界、藝術圈朋友們合作打造青年人喜愛的文創產品,傳承過程中進行創新,印章融入多種造型,數量達到30多種。利用網絡媒體進行線上宣傳,提升知名度以及影響力,讓非遺技藝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傳承文化并且“變泥為寶”。
實踐團成員在傳承人指導下親自體驗非遺技藝,嘗試制作基本輪廓,通過視、聽、做、悟的聯動模式,增長見識,深刻體會到匠人精神的內涵。
圖為非遺書房實踐團合影留念。
此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讓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非遺技藝的魅力與價值所在,激發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承載著豐富歷史信息、民族記憶的作品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未來,實踐團將把所學所得帶回校園和社會,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和推廣非遺技藝,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