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開封豫劇院的排練廳,絲弦叮咚,板鼓鏗鏘,仿佛瞬間穿越回了穆桂英掛帥出征的古戰場。我們與樂器伴奏老師們合作演繹《穆桂英掛帥》片段,那一刻,板胡與鼓的激昂、中阮的婉轉與竹笛的悠遠,和著我們略顯青澀卻飽含熱情的唱腔,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樂器伴奏老師手把手教我們把握節奏,梁曉萌老師說:“豫劇的伴奏不是簡單的附和,而是要和唱腔相互‘咬’住,就像齒輪緊扣,才能轉出韻味。” 在老師們的耐心指導下,我們逐漸找到了戲曲音樂中獨特的呼吸感,每個音符都仿佛有了生命,在空氣中躍動。

采訪老一輩演員桑艷紅、張洪菊老師時,他們布滿老繭的手和熠熠生輝的眼神讓我們肅然起敬。張老師說道:“我們這代人啊,從小就跟著師父在戲臺子后面摸爬滾打,就盼著能把豫劇的魂兒傳給下一代。” 在問道桑老師關于戲劇傳承的問題上,她說:“每句唱腔、每個身段,都是幾代人心血的結晶。”桑老師曾在炎炎夏日的戲服內套一層塑料袋,防止汗液破壞戲服。 他們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著對豫劇最純粹的熱愛,那些藏在刻在唱腔韻味中的故事,讓我們深深動容。
返程的列車掠過汴河故道,排練廳的板鼓聲仍在耳膜震顫。作為音樂學院的青年學子,我們終于明白:祥符調的傳承創新從不是簡單的技藝更迭,而是像穆桂英的令旗,需要一代代藝術家以青春為桿、以熱血為纓,在堅守中開拓,在開拓中堅守。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