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坊韻漫溯之探訪十笏園街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沉迷電子產品,中華傳統文化中熠熠閃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漸漸被人遺忘。為了了解不同年齡層次人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可程度,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尋跡”社會實踐隊員于2022年1月15日來到了十笏園文化街區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

在十笏園街區,恰好有一輛旅行團大巴車駛來。據實踐隊員了解,他們來自外地,并不了解濰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其頗有興趣,在拍攝大合照后,一行人前往十笏園購票處準備參觀十笏園。實踐隊員均為本地人,對十笏園十分了解,便向其介紹十笏園原為清朝時丁善寶購入的的私家花園,兼具北方園林的特點和南方園林的自由風格,因為面積小被當時的人比喻為“十個板笏”,才得名十笏園,它不僅是濰坊的4A級景區之一,還被譽為“魯東明珠”。

實踐隊員提出是否愿意參與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卷調查時,一位鴨舌帽上別有黨徽的先生十分熱情,他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新時代十分重要,但是宣傳和傳承情況卻并不樂觀,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要引導孩子們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傳統文化。

適逢周末上午,街區并不熱鬧。實踐隊員向里走去,一家手工藝品店的老板正在理貨,她很配合地完成了我們的調查問卷。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關注、欣賞濰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扎制是很有趣的,做骨架、糊風箏、繪制圖案都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一個小小風箏里,現在的“低頭族”們也應該多多接觸大自然,找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在白浪綠洲濕地公園野餐,放放風箏,多跑動,呼吸下新鮮空氣,現在反倒外地人比本地人更喜歡放風箏。木板年畫也是很有趣的,以前人們印象里的年畫都是灶王爺、財神爺、童子等人物圖案,只有過年的時候人們才會想起它。其實不然,木板年畫廣泛來講就是版畫,每個人都能自己拿著刻刀刻畫自己喜歡的圖案的專屬作品,臨摹、刻版、印制并沒有多高的門檻,制作版畫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緩解電子產品沉迷,充實現實生活,現在有的高中也開設了版畫課,學生都非常喜愛,希望更多的學校能培養孩子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
隨后實踐隊員邀請一對爺孫參與問卷調查,小朋友熱情地閱讀作答問卷,他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了解,也對其沒有具體的概念,爺爺表示今天特地帶孩子來感受濰坊的文化氛圍,文化教育就應該從小抓起,響應國家號召,樹立孩子心中的文化自信,讓他了解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我們了解到大多數人對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十分濃厚,但大多數人并沒有條件通過實際操作親自上手制作風箏或者木板年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程度并不大,宣傳效果不樂觀,期待未來有更多的人關注、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形成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風,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尋跡——坊韻漫溯實踐隊
文:肖愛然
作者: 尋跡-坊韻漫溯肖愛然來源:大學校園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