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知,奮斗正當時。實踐隊隊員深入五里韓村村落,力爭在實踐中求學問、求發展、增才干。五里韓村隸屬于山東省聊城市冠縣清泉街道辦事處,村落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村民熱情好客,給成員們走訪調查帶來很大的幫助。隊員們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對村子的建設進行考察,村支部書記告訴實踐隊員:“近年政府重視垃圾分類與生態環境保護,村子的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力度增加,村子面貌更加整潔,村民的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干凈的街道,整齊的垃圾分類設施,豐富的宣傳標語,使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高。
隨后隊員們走訪鄉村住戶家庭,發放調查問卷,訪問住戶情況,了解村民們的垃圾分類了解情況和生活垃圾回收途徑,進行垃圾分類宣講活動,調查鄉村垃圾處理現狀。走訪過程中,隊員們了解到之前村民們經常把垃圾堆到村里荒廢的宅院,這樣不僅使村容村貌下降,而且在夏天,生活垃圾容易腐爛,村里經常彌漫著異味。近年來,隨著冠縣縣城進一步建設,基礎設施完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垃圾分類設施增加,政府垃圾回收制度完善,絕大部分村民都開始學習垃圾處理規范化,因此在走訪過程中,隊員們見到街道整潔,村民們的家里也沒有生活垃圾堆積。村民們告訴實踐隊員:“前幾年垃圾處理沒有統一規定,村里有很多臟亂差的地方。”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也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垃圾分類與回收的重要性,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不斷普及垃圾分類與回收規范。
農村垃圾分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深化農村垃圾分類實踐情況研究,提高其處理效率是亟需解決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實踐隊員們了解了村民對現有垃圾分類模式總體評價。本次共發放300份問卷,收回300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農村居民對現有垃圾分類模式總體評價為一般滿意,其中女性人數占43.67%,男性人數占56.33%,農民人數占67.33%,非農民人數占32.67%。基于村民反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提高垃圾分類人際服務質量,滿足農村居民多元需求。對線下設施進行定期的維護與升級,進行設備改良與升級,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相應的設置,使其方便高效投入使用。科學合理布置垃圾分類相關設施。根據農村人口結構分析,按照村民需求與具體情況進行差異化設施配置。做到“撤大桶,換小桶”,即撤銷村內大型垃圾桶,每戶人家分發小型二分類桶(即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將“定時投放”與“路線收集”模式相結合,達到真正使居民便利。
隨著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環境的需求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垃圾強制分類的緊迫性越來越強。《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力爭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的示范城市。由此,我國垃圾分類治理開啟了“自愿選擇型時代”到“強制執行型時代”的轉變,這是我國垃圾分類治理制度的重大歷史性跨越。
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經濟發展難度增加,現代化進程放緩,垃圾分類與回收對于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因此要積極發揮縣城作用,推進鄉村振興與城鎮建設。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進一步了解當地垃圾分類與回收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增強服務人民、回報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嚴于律己,積極實踐,展示青年學子自信自強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