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變廢為寶”實踐團來到青州市岔河村,與當地農民交談后,了解到該村去年未引進機器磨桿技術,導致玉米收獲后仍有許多秸稈未處理。隊員們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的將未經處理的玉米秸稈搬運、整理至固定地點。在搬運過程中,一位耕作在田間地頭的農民提到,“疫情期間交通受到影響,秸稈都爛到田里了,現在秸稈回收,一畝田還能賣幾百塊錢,對農民都有利。”隨著交流的深入,實踐隊員認識到,疫情過后岔河村積極探尋更為科學的秸稈處理方法:一方面,當地村民與養殖企業及養殖大戶積極對接,不僅為養殖戶降低了飼養成本,提高了秸稈利用率,有效實現了養殖和秸稈綜合利用的“雙贏”。另一方面,村委會利用微信群、喇叭、宣傳頁等方式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處,廣大農民群眾積極行動,配合企業做好秸稈粉碎收集工作,著力解決秸稈處理難題。岔河村積極推動秸稈變廢為寶,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用實際行動守護藍天白云,助力鄉村環境向美而行。
在當地村民的熱情建議下,實踐隊員赴往綠肥種植基地,村民自豪地向實踐隊員們介紹到,“昨天測產的產量大概在每畝2000公斤,通過引進綠肥種植,大大減少了化肥使用,讓大家吃得更安全。”綠肥作為傳統的有機肥源,具有提供作物養分、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等作用,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在與當地農民的交流中,實踐隊員了解到,由于疫情的影響,農產品的國內國際市場不穩定,農民為了減少虧損,疫情期間未栽培綠肥作物。為實現綠色管護,2022年該基地全部種上箭筈豌豆。隨后,實踐隊員跟隨王伯伯進入農院制作簡易版綠肥,王伯伯將已在水中浸泡三天的豌豆種子撈出,在王伯伯的指引下,實踐隊員用吹風機將豌豆種子烘干,再撒在田地里,用鋤頭輕輕拍實,然后覆蓋一層土來保持濕潤。王伯伯告訴實踐隊員,約20天后,豌豆就可以長成一片綠色的草地,到那時將其割下,曬干,磨成粉末即可。此外,實踐隊員通過采訪還了解到該村還種有紫花苜蓿,村里1000畝紫花苜蓿每一季能生產100噸的苜蓿飼料和根部綠肥,經粉碎處理后形成的綠肥最終全部還田,覆蓋苜蓿園核心園區。通過這種工藝技術,岔河村真正實現了廢棄根部綠肥變廢為寶,促進鄉村綠色發展。
從種植基地返回途中,當地農民帶領實踐隊員參觀了當地農業家庭的新成員——水果玉米。在參觀的過程中,實踐隊員也進入玉米地勞動,和農民們一起為玉米做每月一次的打頂,了解水果玉米種植的年份和種類,學會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病癥來選用不同的化肥,成員們也將自己搜集到的種植作物的資料分享給農戶。雖然經過當地農業科學研究人員的逐代改良和完善,現今的水果玉米無論從產量還是品質上都足以滿足當地村民的脫貧的需求。但是當地村委會表示:“我們不能止步于此,我們要積極探索更高產的、更高品質的作物,繼續提高當地村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致富,讓每一名村民都過上富庶的生活。”
本次實踐活動圓滿完成,實踐隊員通過對岔河村進行綠色農業發展調研,親身體驗綠色農業發展狀況,充分了解農業進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正當其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綠色農業,奏響生態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