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木旋玩具,俗稱“耍貨”,因其大多數部件在旋床上旋制而得名,是由樊埝村村民創造,供兒童玩耍的一種集民間繪畫、手工技藝為一體的造型藝術,它利用豐富的色彩、夸張的紋飾、簡潔的造型,來體現人們的古樸的審美觀和美好的祈愿。共5大類,100多個品種。它的顏色以紅、綠、黃三色為主,圖案則多為各種花卉、動物等吉祥花紋,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1月22日上午,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探非遺,拾古韻”實踐隊隊員通過預約來到郯城縣港上鎮國家級非遺木旋玩具博物館。實踐隊員通過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郯城木旋玩具第十九代傳人樊森老師進行交流,了解到木旋玩具的發展現狀,同時,樊老師現場展示并介紹了木旋玩具的工藝流程。木旋玩具的制作步驟并不簡單,需要先備料、下料,然后再制毛坯,后進行砂光、打底,然后需要二次砂光,在進行彩繪,最后上清漆。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一定的手藝,若手藝不精不細,那么制作出來的造型就會不好看,因此需要長期的練習。

通過樊老師向實踐隊員講述木旋玩具的歷史文化發展,實踐隊員了解到,郯城木旋玩具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村特點而產生的,富有較濃的鄉土氣息。在發展的過程中,郯城木旋玩具的木旋工藝形成了以圓柱形為主,局部凸凹、粗細結合、曲線流暢的表現形式,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艷麗、夸張傳神等特點。郯城木旋玩具起自明代,至今已五百多年。據《樊氏族譜》記載:郯城木旋玩具始于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樊氏七世祖木從江蘇贛榆逃荒至沂河畔樊埝村,在此定居。樊木最初制作木制玩具的目的是供自己孩子玩耍,鄉鄰孩子們也竟相索要。樊木由此發現商機,改進工具,發明旋床,批量生產木旋玩具,走街串巷、趕廟會,換取錢財貼補家用。這種手藝代代相傳,曾經形成了“家家旋車響,戶戶彩繪忙”的繁忙景象,至今已傳承了十九代。

圖為樊老師工作室中的木旋玩具。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解帆 供圖
郯城木旋玩具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它在造型、圖案和色彩上都體現了農村的文化氣質和特色。如虎頭圖案,寓意可以辟邪,表達農村人們對虎的崇拜和敬畏。它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例如高低棒人,以墨勾線,用墨打底,強調墨線的筋骨作用,頭可搖動,各具神態,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藝術才華,被中國美術館、宋慶齡基金會等單位收藏。它還具有民俗研究價值。郯城木旋玩具是傳統的手工藝品,其制作藝人熟知本地域的自然環境、習俗傳統和生活方式,因此,木旋玩具承載著當地民眾的信仰、情感、認知和行為方式,對研究當地民風民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用傳統的、樸素的、純正的手藝去守住精神家園,用現在的新觀念、新方法,還有新技術、新工具創造出新的產品來服務當代社會”,樊老師在采訪中說到。實踐隊員的參觀過程中,深受其吸引,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實踐隊員嘗試體驗了木旋玩具的制作過程。

實踐隊了解了郯城木旋玩具這門手工藝的跌宕起伏和百年堅守,更深刻體會了新時代木旋玩具的傳承和堅守。本著深入挖掘文化遺產中蘊含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激活傳統文化的“一池春水”的宗旨,“探非遺,拾古韻”實踐隊不斷踐行著更好地將中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努力成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