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振興鄉村·宣傳助農在路上”鄉村振興促進團前往灌陽縣,進一步深入灌陽縣東陽村開展田野調查與創作,以藝術之筆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揮灑青春熱血于廣袤鄉村大地。為激發文化活力,賦能鄉村發展,鄉村振興促進團發揮藝術設計學科優勢,圍繞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東陽村的黨政教育,為村委繪制四幅以“清正廉潔”為主題的簸箕畫作。
以清正廉明之風,繪優良作風畫卷
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增強清廉建設,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振興鄉村·宣傳助農在路上”鄉村振興促進團圍繞該村的黨政教育,為東陽村村委繪制四幅以“清正廉潔”為主題的簸箕畫作。這些畫作不僅是藝術學院學科優勢助力鄉村振興的展現,更是文化與精神的傳遞,激勵著每一位參與鄉村建設的成員保持清正廉潔的初心,共同推動東陽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鄉村振興促進團來到了東陽村,準備用我們的手藝為村民們繪制出一批實用的簸箕。這不是簡單的繪畫,而是我們用心去感受鄉村生活,用畫筆去描繪生活的美好。在繪畫簸箕的過程中,我們用彩色的畫筆在白紙上揮灑自己的想象力。而在今天,我們把這種創造力延續到了生活中實用又兼具裝飾功能的簸箕上。一筆一劃、一點一滴都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熱愛。這里的村民們很自然地流露出淳樸的笑容,他們向我們分享了他們平時勞作的經驗,講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我們也為他們分享了繪畫技巧和經驗,交流中大家的笑聲此起彼伏,共同體驗著生活的溫暖與幸福。
圖為鄉村振興促進團成員在室外繪畫簸箕。 黃韋藝 供圖
繪就鄉村振興圖,墻繪點亮鄉村情
黃關鎮東陽村第一書記朱強表示,從起稿到上色,再到細節勾畫,同學們用靈巧的畫筆畫出蓮花、竹子等元素,讓景寓于廉潔文化中,崇廉尚廉氛圍濃厚。以美為媒,以筆為介助力鄉村振興。這些簸箕不僅實用,更是我們用心創作的藝術品。它們將作為我們與村民們友誼的見證,成為我們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最美好的回憶。
通過此次活動,鄉村振興促進團把專業知識和學業本領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用藝術服務鄉村振興、用畫筆描繪美麗鄉村,提升村民居住環境,助力東陽村鄉風文明建設。圍繞地方經濟發展與民族特色,開展“藝繪鄉村”社會實踐活動,將汗水揮灑在大地上,將作品創作在田野里,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致力于美化居住環境、和諧文明鄉風、提振鄉村產業、優化鄉村治理,為鄉村美育建設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圖為“清正”二字簸箕畫作成果圖。黃韋藝 供圖
藝繪東陽新風貌,力促鄉村展宏圖
為助力鄉村振興,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并深化鄉村文化底蘊,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振興鄉村·宣傳助農在路上”鄉村振興促進團積極行動,以藝術墻繪點亮美麗鄉村。深入基層與鄉土對話,點燃助農激情,用腳步丈量土地,用行動踐行初心,以務實之心下鄉促進產業振興,讓青春在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的花朵!
通過先前對東陽村黃關面條加工廠的深入考察與細談,團隊深刻認識到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底蘊與廣闊市場潛力,經過與東陽村村委的共同商討,我們作出以“清正廉潔”為主題的簸箕畫作的藝術形式展現于村落之中,進一步加大對黃關清水面的宣傳力度,讓這份傳統美味與鄉村文化更廣泛地傳播與傳承。
團隊將鄉村產業振興項目與墻繪相結合,不僅扮靚鄉村風景,還促進鄉村產業的宣傳與發展,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團隊成員深感責任在肩,紛紛表示:“我們將學科優勢融入鄉村振興之中,為鄉村增添一抹亮色,回饋社會,這是我們的使命。”此次繪制不僅是一次藝術與鄉村的深情對話,更是兩者相互賦能、共同成長的生動實踐。通過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我們不僅傳遞了美的享受,更激發了鄉村內在的文化活力與創造力,用藝術的青春熱血,繪制美麗東陽新風華。
圖為鄉村振興促進團隊成員、指導老師與朱強書記合影。黃韋藝 供圖
(通訊員 韋晶晶、王夢嬌、王藝文)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