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路,來自20級建筑學2班,他的設計說明是山海灣小學項目,是一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和解放兒童天性為設計原點的小學,它摒棄了常規的功能主導的建筑策略,從內容出發,反推空間。創造出南北兩個大型庭院、一層兒童活動空間以及環形連廊等有意義的空間。形成室內外互相滲透、互相聯動的空間氛圍以及“外廊環繞、內廊貫通”的動線規劃,令孩子們于此漫步、玩耍、嬉戲。南側主入口制作了文化類景觀,以文字雕塑墻隱喻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將學校精神與文化建筑相結合,以虛實相間的體塊關系彰顯文化類建筑氣質。
李崇輝,來自20級建筑學1班,他的設計說明是教學樓、實驗樓、行政樓以南北主軸連接成兩個半圍合廣場,營造良好外部形象和學生集散場所。體育館、食堂、架空活動區、普通教室、實驗室、辦公、會議室、等完善功能圍繞整體體形有機展開。體育館位于200米標準運動場北面,遠離南面主道路并與環繞運動場的大臺階形成具有情趣的運動場所。體育館、綜合樓臨近布置形成文體建筑群,功能聯系便利。體育館正面設置主席臺,滿足集會要求。
陳菲菲,來自20級建筑學2班,她的設計說明是本次中小學建筑設計,地塊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西南兩個方向各有道路環繞,場地可以從南面主入口或西北側入口進入。道路環繞校區與城市道路自然銜接。另設有室外活動平臺滿足學生的感性需求,制造親近自然的成長環境。用連續的空間體驗使學校不再是學生成長的牢籠,同時在二層頂和頂層設置活動場所。拓展學生活動空間。冬去春來,歸去來兮。
上面三位同學的設計說明給我們充分的表達了他們設計時的設計想法,以及他們對本次學校設計的設計規劃。
創造,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主觀地制造客觀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事物,以達到某種目的的行為。簡而言之,創造就是把以前沒有的事物給產生出或者造出來,這明顯的是一種典型的人類自主行為。因此,創造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有意識地對世界進行探索性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