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在團隊中是一名文案記錄者,借用魯迅先生的話“我是用筆在戰斗”,我在踏尋先烈遺址,弘揚紅色遺址活動中就是用筆記錄下實踐的點滴。文字是傳遞的橋梁,我們團隊的定位是黨史宣傳團,所以文字的傳遞尤為重要。這次三下鄉活動我第一次開始編寫視頻文案,第一次開始實時匯編新聞稿,第一次開始撰寫推文......很多校園中我不敢輕易嘗試挑戰的事情在此次三下鄉中我開始不斷的挑戰自我,不害怕編輯的退稿,不膽怯表現自己的能力,勇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展示自己的光彩。因為我的努力以及勇于表達,最后我們團隊實踐成果被我文案記錄發表于各大網絡平臺推廣陽江黨史紅色基因,如:新浪微博,全國大學生網,大學生在線......我作為文案記錄隊員在這次三下鄉中收獲的個人成長體會是:勇敢的表現自己,即使在開場不盡如人意,但結局會因努力奮斗而讓人心曠神怡。
其次,作為一名實踐大學生,通過這次的暑假實踐活動,我不再是以觀看者的身份去閱讀社會,而是以一名實踐者的身份參與到社會中去,回歸普羅大眾的生活中來,切身實際的體會社會的變化和發現民生問題難處。按照我們團隊的宣傳線路,我們第一站來到了陽江風箏館。在我沒有真真實實了解陽江風箏非遺文化以及動手體驗陽江風箏制作之前,我一直主觀的認為陽江的風箏文化沒有打出和淮坊一樣響當當的名氣是因為陽江的風箏宣傳不足的問題。但是走進陽江風箏館細心聆聽陽江省級風箏非遺傳承人梁治昂老師的講解,在“梁治昂勞模工作室”通過梁老師的指導以及與梁老師的交流,我發現陽江風箏的宣傳其實并不是我固有印象那樣古板落后,甚至陽江的風箏宣傳是很優秀的,陽江建立了大型風箏放飛場舉行國際性風箏賽事;以梁治昂老師為首的風箏傳承人不斷創新風箏形象,從而吸引更多年輕力量關注風箏;開設點對面教學模式,風箏走進校園宣傳等。陽江風箏的宣傳力度是足夠的,它目前的發展難題是生產無法實現產業化,生產成本過高很多本地商戶不愿再生產。第二站我們到達了陽春的潭簕村,在潭簕村我發展潭簕村很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依托村落本身文化特色發展新時代特色新農村建設,潭簕將潭簕紅色文化鑲嵌于自身的鄉村振興建設,這是大家喜聞樂見的發展發向。可是通過實踐我感覺到了一個現在鄉村建設很嚴重的問題,鄉村勞動力人口流失,我們去到潭簕村這里基本留下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對于這個現象實踐過程中我也詢問了一下當地工作人員以及當地“雙百工程”的社工,他們表示這種問題是現在農村鄉鎮普遍存在的現在,“三留守”問題還有嚴重化的風險危機。并且潭簕作為一個小村落,即使“村村通”通向各個村落,但是公共出行還是一個大問題,這讓外界想進來的人犯了難,讓里面想出去的人發了愁。作為一名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我在實踐中設身處地地體會了這些社會問題的難處以及無奈。一名新時代的青年,社會實踐就是要讓我們深入調研我們的社會,發現問題,披露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對于此次實踐的活動,我們作為大學生也可以思考我們以后的就業目標,我們要為中華現代化強國建設而努力,如何改善我們基層問題就是我們大學生該思考與解決的方向,將自身的發展同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道路結合起來,這就是大學生社會最根本的意義所在。
總的來說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讓我提升了自我的能力素養,也讓我看清了很多現實困境,為將來更好地將自己的職業規劃與社會發展結合有了一定的清晰認知。同時,此次三下鄉是團隊合作,實踐過程我收獲了更多友誼,更加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作用,成功往往都是眾人“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的結果。
最后還要感想我們小分隊的兩位隊長,為此次活動做了很多準備,花了很多心思,最后順順利利帶領我們圓滿完成實踐任務,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