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堅韌的紐帶,是和潤的春水,可以連接國家,可以化解隔閡,將激越之音將無遠弗屆。 “萬物并育并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們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和平相處,和諧共生,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類的歷史告訴我們,企圖建立單一文明的一統天下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作為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有自信,也有能力將外來文明納入自身。胡人的二胡我們融合了它,來自波斯的喇叭現在叫做嗩吶,從西域而來的箱琴現在變成了琵琶。在一次次的傳承與融合之后,在對無數所謂外來的事物進行融合發揚之后,它們變成了我們自己文明中的一部分,又成為了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何謂文化自信?不是喊口號,亦絕非一言堂,真正有底氣的文化應當開放、包容、大氣,因堅信自身根基牢固而不懼外來事物,因深知交流有益而勇于接受差異。中華大地上有多樣的民族、風景、地域,文化自當這般和平相處,不再嘴纏膠布,對視沉默。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下孕育出不同的文明的神話于歷史的長河之中相互碰撞、摩擦,而我們的國家一向是擅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于是在經歷了一次次歷史的篩子過濾后,余下的珍寶不斷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才有了我們現在這樣精彩絕倫的獨特文化。同時,古代儒學的“仁本”思想,又告誡我們須“以己度人”,以仁德之心對待世界,這讓中國的文化以一種溫柔和諧的力量示人。它就是這樣溫柔的包容著外來文明,并在時間的打磨下逐漸與之融為一體。也正是在這種強大與溫柔中,才孕育出了獨具特色,令全國人自豪,令世界震驚的中國文化。馮友蘭曾說:“人類幾千年來積累下的智慧真是如山如海,像一團真火,這團真火要無窮無盡的燃料添上去,才能繼續傳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這樣積累下來的智慧,它就是這樣由一代代的人添上燃料,燃燒至今。其中的民間文學更是聚焦于民眾的生活,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民間文學可以說是人民靈魂的忠實,率真和自發的表現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燦若繁星的非遺文學,在歷史煙云里銘記著過去的輝煌,也在世代傳承下見證著精彩的現在,更在歷久彌新中孕育著美好的未來。把這樣珍貴的文化遺產完整的留給子孫后代,推動遺產資源融入社會,就一定能夠讓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二.非遺文學的發展
中國的民間文學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的口頭文學活動,廣大民眾用口頭語言進行創作,并在口頭傳播中將這些作品延續下來。因此民間文學深深植根于生活文化之中。這樣一種在漫長的歷史中傳承下來的語言藝術是民眾對于生活,思想上情感的自然而然的表達,是對于歷史、科學、宗教等方面的總結,是審美觀念與藝術情感的表達方式,也可以是這一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非遺文學傳承到今天已有許多世代相傳的古老神話和傳說廣為流傳,這些故事不但傳述了一定的歷史知識,還培養著國家民族團結的感情。許多保衛鄉土、保衛祖國的英雄傳說,在世代相傳中給予廣大人民以鼓舞力量。就四川非遺文學來看,我們所熟知的這類故事就有英雄史詩《格薩爾王》、《羌戈大戰》,它們盡情謳歌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英勇。除英雄傳說外,還有許多描寫卑賤者、受壓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謠和小戲,就如《甘嫫阿妞》的故事那樣,長時期的廣泛的教育者人民,培養著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非遺文學對于華夏民族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它給予了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讓那些代代相傳的傳說透過文字再次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三.過度宣傳對非遺文學造成的反作用
我們的國家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非遺在我國的發展依然處于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的狀態。很多非遺文學沒有載體,于是為了宣傳非遺文學,就開始將非遺文學與經濟建設、鄉村振興等經濟策略相結合起來。或是用歌曲,或是用舞臺劇,將這些非遺故事搬上舞臺來,但這種宣傳方式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非遺文學,但對于非遺文學本身的發展卻可能起到了反作用。以下以甘嫫阿妞的故事的傳承為例,進行簡要的分析。
明朝年間,峨邊彝區甘家火史山下的山寨出了個絕色美女甘嫫阿妞。相傳她的容貌能映壁生輝,“美名傳遍彝寨九十九”,自然也傳到了官王的耳朵里,官王一向貪財好色于是強行送聘禮想要納甘嫫阿妞為妾。甘嫫阿妞誓死不從,心想:“石頭不能做枕頭,貪官不能做朋友。我阿妞怎么能做官王的妻子呢?”官王惱羞成怒,派兵丁壓寨逼婚。甘嫫阿妞只得翻墻出逃,但最終還是被兵丁抓住,被捆綁著帶到了官王衙內。甘嫫阿妞雖被鎖在城內牢獄之中,但她仍不肯屈服。她向官王提出要得到五色的錦絲絨線,官王為了取悅她派人滿城搜繳。甘嫫阿妞拿到絲線后卻將絲線搓成彩繩。在哥哥來探監時,她本想探頭與哥哥隔窗相見,突然轉念一想:自己已經進了貪官的門坎,名聲已壞,哪還有臉面見哥哥?我不能連累哥哥,免得他受家族鄙視。于是她把食指咬斷叫人給哥哥送了出去,隨后毅然她錦絲絨線懸于梁間含憤自盡了。
甘嫫阿妞的故事在彝族地區可謂是家喻戶曉,她保衛著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尊嚴,她的方方面面彝族地區的每個人都知道,但在漢族地區卻鮮少有人了解這一故事。究其根本,甘嫫阿妞的故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涉及到兩個民族間的爭斗,而在當今國家民族間友好相處的背景之下,這一故事若拿來大肆宣傳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于是甘嫫阿妞這一故事的傳承,形成了一個父子連綿的譜系—我的爺爺在做,我的爸爸在做,所以我也接過了這項工作。但非遺文學的傳承更應注重的是文化的內核—即甘嫫阿妞身上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對自由的向往。這種精神正是通過故事所滲透給我們的,需要我們去一代一代的傳承,去教育下一代的。這樣優秀的精神不僅僅屬于彝族的女子,更屬于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是屬于中國的美好精神品質。
為了宣傳甘嫫阿妞的精神,我們看到在網絡上出現了選舉當代甘嫫阿妞的這類活動,看到了以甘嫫阿妞為主題的話劇、舞臺劇,也看到了與之相關的系列扶貧政策。政府為了發展旅游業,帶動經濟進步,將甘嫫阿妞匆忙的搬上了舞臺,不僅沒有起到宣傳的作用,反而導致了甘嫫阿妞的故事甚至在彝族地區起到了一些反面的作用。這種精神若是像這樣在匆忙之中宣傳,一味的追求廣度,就會導致文化精神不能落地,沒有講好故事,從而導致其他民族乃至于其他國家對這一精神產生誤解。鋪天蓋地的宣傳過后,留下的只有輕飄飄的留于表面的故事軀殼,真正的故事內核沒有被人看到,沒有被有效的宣傳。于是在看到故事表面后的內心是空虛的,是無法扎根的。尤其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宣傳后,受眾開始盡量回避接受表面上顯現出來的訊息,將認知活動轉移到其他信息上,希望獲取更深層次的內容時卻找不到其精神實質所在,便會喚起一種消極的心境,在這種消極的心境下,也就會對這些被過度宣傳的內容、觀點產生消極乃至厭惡的態度,這也就于我們希望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學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回到甘嫫阿妞的故事本身,很多彝族人希望甘嫫阿妞的精神就只是安安靜靜、平平淡淡的在每個彝族人家中代代相傳就好。而真正的文化傳承,就是將這一份精神品質刻于己心,用于己身,歸于己為,并不需要過度的宣傳,非遺文學本身就有著吸引人深入挖掘的魅力。
四.有效宣傳非遺文學
民間非遺文學自身極具魅力自然不假,過去我們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今我們已經來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對民間非遺文學來說,光是自身歷史悠久意蘊悠長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我們會“吆喝”,也就是進行宣傳和推廣。在甘嫫阿妞的傳承中我們看到過度宣傳對文學傳承造成的反作用,那么要更好的宣傳,傳承民間非遺文學,就要找到合適的方法。
1.融入新的生命力
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要用新的審美思想去審視傳統審美事物的魅力,這也是非遺文化的傳承中最有效的發展途徑之一。隨著文化傳承的推進,古代傳統文化逐漸與現代年輕人個性相融。做著適應現代化生活的改變。這樣的改變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復蘇。非遺文學魅力的新一輪展現在大街小巷常看到非遺文學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在這樣的宣傳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去了解去傳承非遺文學,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傳承民間非遺文學,為民間非遺文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樣的宣傳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上樹立形象,體現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同時面對民間非遺文學,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面子上的宣傳和支持,更要將其融入我們的精神生活,將非遺文學的精神與我們國人的精神相融合。內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才是對非遺文學最好的尊重、展現與傳承。
- 充分利用短視頻的流量
- 尋找非遺文學的載體
4.總結
在宣傳的過程中,不可缺乏創新,不斷融入的新鮮血液會給民間非遺文學不斷帶來新的生命力,于此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受眾群體的不同。面對不同的受眾群體便應采用不同的宣傳方式,以求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宣傳這一步做好了,民間非遺文學的傳承也就不在話下。在潛移默化之間,通過良性的宣傳讓民間非遺文學進入群眾的眼中,激發群眾對于非遺文學的興趣,傳播范圍廣了,民間非遺文學的生存空間也就擴大了,自然就會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
- 總結
民間非遺文學的文化內涵是中國人自身歷史下發展和嬗變的文化產物,是人類本性、情感和意志在特定情形下的精神體現,它開辟和尋找自我生存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的道路,是人類精神生活的真實再現和永恒追求的主題。民間非遺文學不但能體現我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濃郁的宗教色彩,而且還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美好的愿望。民間非遺文學作為一個民族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已經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血液之中。梁啟超先生曾說到“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精神,祖文傳之,子孫繼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斯實民族主義之根底源泉也。”由此可見民間非遺文學與民族精神之形成關系極為密切。民間非遺文學從古傳承至今,又在現代社會中尋找著適應社會的新的生存與傳承之法。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民間非遺文學值得被更多的宣傳,值得我們去珍惜,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