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與舊的對比,讓我深受震撼,溪埭村作為革命黨人俞秀松同志的故鄉,有著深厚的紅色基因,這些年,溪埭村的村民響應國家號召,遵循黨的引領建設,為俞秀松修建烈士陵園,建造烈士紀念館,抓好紅色遺跡的修繕開發,深度打造紅色旅游基地。而這些努力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鄉村干部緊緊抓住機遇,在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的同時謀求發展,用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我們在村中進行調研和走訪,參觀俞秀松的紀念館和故居,村民們也十分熱情地向我們講述俞秀松的革命故事和這些年來村莊一步步的發展變化,通過和村民的對話,我仿佛親身經歷了村莊從破敗的磚瓦房,泥濘的黃土地變成如今先進繁榮的模樣;同時,我們也親自參與和體驗了村民們豐富的文化生活,跟著文化隊一起打腰鼓,跳舞唱歌,跟著當地的奶奶學做特色手藝,還跟著村子里的老人上山體驗挖筍拔菜的樂趣,我們似乎真正融入了鄉村生活,感受到村民對生活的熱愛與期望。
這些天的實踐經歷,讓我們對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對一個村莊的發展之不易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正是俞秀松以及繼承了他的革命精神的村莊后代們不懈的努力付出,戮力同心企望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才能有村莊現在的發展,回望這些年的歷史,也讓我深有所感,切身體會到了紅色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也見證了擁有著紅色基因的村莊跨越百年歷史,緊抓機遇,迎著時代浪潮走向振興共富。不忘來時路,方能行致遠,希望在經過這次社會實踐之后,我也能成為紅色精神的傳承者和弘揚者,讓更多的人們投入到紅色事業的發展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