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鄰年級集中管理是我們團隊一開始的設計,但是由于一到四年級各個班學生數量太多,所以真正這樣實施的只有五六年級。校長在觀察了我們兩天以后,明確要求我們把五六年級拆分開,將五六年級分開以后真的變得比合班時好管理了很多。這不禁讓我陷入思考,為什么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那么固執的想要合班:首先我們對于學校的學生不了解,只是因為我們進行的夏令營形式和以往的支教不同,所以我們就認為在我們設計的課程與形式內能夠積極地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而且先入為主地認為一個班級管理比兩個班級管理會更加容易,所以在最開始的兩天內,在五六年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哪怕校長最開始也沒有同意我們合班的做法,我們還是固執地嘗試了這種形式。當然效果并不是非常可觀,所以在分班以后,負責五六年級的我們三位志愿者都感覺輕松了很多。這讓我感覺到,想要順利進行教育,不能“想當然”,我們還應該更多地把關注點放到教育這個活動的各個參與者身上來,尤其要考慮學生的特色和學校的客觀因素,而且還要聽取有著經驗的教育者的建議,這次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及時地聽取校長的建議,所以才會讓我們最開始的夏令營活動難以開展,但是也算印象深刻,讓我們長了教訓。
在夏令營進行的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作為教師的不容易,盡管我們設計的主題課程是以活動和課外補充內容為主,但是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還是發現有部分孩子并不對我們的主題課程感興趣。在課下的時間,每位志愿者都很用心地去設計課程內容,包括時間安排、過渡話語、活動意義等等內容,不同小分隊共同探討課程內容,盡量從多個角度去探索每一堂課的有趣性與可行性,盡管如此還是沒有辦法照顧到所有學生。進行課外活動都變得困難重重,更不要說如果只是進行課標要求內的內容,老師又要花費多少功夫在備課磨課上。這次的夏令營對于我自己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歷程,讓我提前感知到教師這份職業肩負的責任和充滿了不易,也讓我對這份職業又多了一份設身處地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