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回溯歷史,探索鄉村振興背后的故事
8月10日,為了進一步探究魯甸的發展和背景,我們前往魯甸縣圖書館和博物館進行參觀。從實踐回溯歷史,在書卷中感悟歷史,進而探索鄉村振興背后的故事,了解更多魯甸文化。
在歷經了三天的實地種植區走訪調查之后,我們加深了對于當地種植業的了解,同時也在與當地政府人員以及相關企業負責人的交談中了解到了一些當地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為了挖掘困難背后亟待解決的真正的問題,我們決定從歷史入手——通過深入了解魯甸當地的歷史嘗試尋找癥結所在。
在參觀了獨蒜蘭種植區之后,我們感動于楊玉凡總經理決心幫助家鄉振興而拒絕了去外地發展的大好機會的故事,不禁思考起我們此行的目的。我們抱著一腔熱血想要探索社會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只有在親自實踐之后才能體會到實際情況,才能了解到對于實際情況的認知和預估不一樣。
在我們了解到這個地方的歷史發展狀況之后,才能夠體會到更加深層次的東西,才能免受淺層認知的局限,這也讓我們開始反思和思考前幾天的實踐活動。在參觀了博物館之后,我們發現現實和歷史的發展很相似:例如在博物館中我們了解到,魯甸縣本身有很多文物有待出土,相關介紹人也向我們表示他們很希望能有高校相關專業人員或者其他專業團隊輔助挖掘——因為魯甸縣本身海拔高地勢較為復雜且處在地震帶,這就導致了挖掘文物的困難,又因為同樣的原因導致種植業不好發展,進而導致沒有足夠的經濟收入來支持文物挖掘工作,但是文物要是挖掘出來又能夠幫助當地文化宣傳和增加經濟收益,這仿佛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問題堆積多了反而回歸到了一個問題,這樣的局面如何突破?

圖為博物館負責人在為實踐隊員講解博物館展品
我們嘗試著從問題本身出發進行思考,結合前幾天實踐的所見所聞,我們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麻煩制造者還是問題解決者?但是不可否認,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遇到問題,不斷思考怎樣解決問題,從他人原因自身出發、從自身原因出發、從社會原因出發、從歷史原因出發,我們的思考在不斷深入,遇到的問題也愈加復雜,但是最后的終點仿佛也指向最簡單的歸途。
在遠離學校和家長的庇護下,此番初入社會,我們見識到了不同的風景,結識到了不同的人,聽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踏著歷史,聽著歷史,同時也參與了歷史,創造了歷史。過去的一切都成為了歷史,但是無論好壞,都無法改變。我們瀏覽著魯甸縣的歷史,感受著不同的人的經歷,發現了許多問題,但是也被許多人治愈:我們困在嵩屏村的時候,因為找不到車子來接我們而感到焦急的時候,李書記端起水杯,十分認真地對我們說他可以送我們回去,他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他的話語純樸而又熾熱,擲地有聲。我們聽到這句話,一切擔心都煙消云散,余下皆是滿滿的感動。有的人一輩子或許就見一次,但是留下的記憶卻能溫暖一生。

圖為實踐隊員在參觀博物館的部分展品
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我們試圖從歷史中尋找啟發當下的經驗,但是得到的結論卻好像在告訴著我們歷史就是一個循環,從前遇到的問題現在以及往后也會遇到,我們無法控制歷史的走向。盡管如此,我們尚且能控制當下的做法,在歷史的洪流中淌過屬于自己的彼岸。李書記如此,楊玉凡總經理如此,我們往后也將努力如此。
回看圖書館萬卷藏書、博物館陳列珍寶無數,我們感受到心中熱浪翻涌,歷史的車輪滾滾壓過,或許歷經滄海桑田能壓倒海拔高的山峰,但是壓不倒人心中永恒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