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跨越100年,會師新時代”社會實踐小組從烈士陵園探訪,延安紅色精神學習,身邊榜樣學習三個角度展開,多角度的體會學習時代精神,感悟時代對當代青年的責任要求。
烈士陵園簡介:青陽革命烈士園坐落在縣九華山陵園內,為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2011年破土動工,2013年基本完工,現集中管理保護有35處42名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塔建于1960年,石水泥塔1座,上有陰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草書大字,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告慰英靈,激勵后人”,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緬懷先烈、祭奠哀思的學習教育場所。
七月十六,微雨。一早的,我和幾個伙伴踏上了參觀青陽縣烈士陵園的道路,六點晨時,正是附近老人們晨練的時候。往日里陵園的坡道林蔭里總有大爺們遠遠打招呼的聲音,透過蒼郁的古木,夾雜間斷的鳥鳴,伴著樹隙散落的陽光,靜謐悠遠。今天卻是小雨的天,陵園里只有早起的環衛工人們清掃路面的聲音,一聲聲,間斷著,很是規律,讓本就安靜的山林更為沉寂。
這座陵園規模不大,一座小山坡,埋葬著二十幾位英魂,他們大多都犧牲于抗日戰爭時期,最年輕的僅二十一歲。在那個槍林彈雨的烽火歲月里,他們有人離開故土,犧牲在遙遠的異鄉,等到戰爭結束才被接回故里
這樣規模不大的烈士園林在祖國各地星羅棋布,那里安安靜靜,戰火和犧牲之后的安寧,如今是我們精神的熱土。這些地方,有的立著的是無字碑,有的則是密密麻麻的姓名,他們共同的名字,是英雄。
今昔倒轉,往事徐徐,上個世紀的烽火歲月仿佛就在昨天,獻血染紅的小山坡如今已松柏成林,可惜今日的繁榮盛世他們已無法感受。慢慢河山依舊,去時一腔熱血,歸來一抔黃土。半世紀的沉淀已讓這座小山坡不再荒涼,曾被戰火燒掠過的古木也已郁郁蔥蔥,只有烈士們的墓志,提醒著青陽人,前輩們所做出的犧牲。
青山埋忠骨,凜然天地間。往山頂的紀念碑走去,心情越發沉重。我們停在英雄烈士紀念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字,靜穆,卻如此有力,我們再也抑制不住,淚水濕了眼眶。一山一石一英魂,一草一木一豐碑。透過鏡頭,那些錚錚的碑文默不作聲,卻向我們訴說革命的歲月。青山不老,河山依舊,信仰不改,薪火相傳。
離開前,我和伙伴又來到紀念塔前,默念著那句“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歷史每時每刻都在流淌,在這個世界總要有人記得他們。何為先進,何為民主,何為偉大
有這樣一群青年,懷著虔誠的疑問跨越百年,踏問歷史,拙求真知。
在那個圍困閉塞的時代,如何讓陜北民歌從此有了歌頌共產主義好的曲調;在那個不被認可看好的時期,如何在貧瘠的黃土高原點燃最亮的紅色。主席說:要自己動手,主席說:老百姓為什么對我們敬鬼神而遠之,要不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政策呢?要!主席說:“大敵當前,我們有打倒它的必要。只要打倒了主觀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才會抬頭,黨性才會鞏固,革命才會勝利。”
打倒主觀主義,實事求是,這一群青年懷著自省的心情挖掘里面的故事。
抗日展現統一,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了黨在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基本方針和任務,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征公糧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興,于是1939年大生產運動,1940年南泥灣軍墾屯田;為防止地主豪紳鉆進政治機關,“三三制”執政體制進行了三次民主選舉,左傾錯誤沒有得到清算,于是整風運動。一步步實踐,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取得的階段性成就逐步實現鞏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深深的刻進這一群青年的心中,不負我黨,不負人民,不負華夏!
歷史對先進是精神的先進,民主是政策的親民,偉大是為忘我的偉大做出了最令人信服的回答,如何在這個時代實現,我們來到當今尋找答案。
一群青年帶著答案和疑問采訪到了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師,優秀老黨員。在一問一答之間體會一個黨員人民教師對這個時代責任的踐行,這一群青年對“實踐才有實事求是的正解”有了更新的理解。當問及成為一名黨員之后的影響時,老師這樣說到:
我自成為一名中共黨員以來,在教育教學中一直以黨魂鑄師魂,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牢牢把握時代脈博,身在校園,心系學生。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以學識為師范,不斷學習新知識,更新新理念,運用現代教學設備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同行做表率,于點滴處彰顯黨性,為教育發展貢獻力量,起到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從100年前的那個時代,到烈士陵園,到學習采訪,一群青年人似乎對心中的問題有了解答,準備踏上航天報國的實踐中,發現自己的力量,為祖國的繁榮事業添磚加瓦。
(青陽縣烈士陵園 王逸群 攝)
(青陽縣烈士陵園大門 王逸群 攝)
(采訪優秀黨員間隙 王熙杰 攝)
(通訊員:王奕群 楊昕欣 王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