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選題,我們緊扣時代背景,緊扣暑期實踐主題與當地實際,最終確定了題目《后扶貧時代教育對口援疆的行為邏輯、現實困境和轉型路徑的研究》。我這兩天的任務就是撰寫和修改訪談提綱,整體用時超過9小時。完成質量、效率和進度總體來說還是相當高的,也得到了組長的高度肯定。當然了,撰寫這份來之不易的訪談提綱,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其中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
第一,主題是調研的方向。明確主題,可以保證想問題不偏軌,一份訪談提綱,你可以從各種角度問許多問題,但問題若與我們的調研的主題僅僅只是擦邊甚至是無關,那么收集到的訪談素材將繁雜且低質,等于在做無用功;但一份高質量的訪談提綱,你就需要牢牢把握主題,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是一針見血,是為了獲得有用的信息而提問題,而不是為了問問題而提問題。言簡意賅、精準、但不失內容充實,這是調研訪談提綱的要旨。
第二,信息是調研的基礎。了解、篩選、掌握、整合和運用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信息是提出問題的“敲門磚”。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除了緊扣主題之外,還不能夠空洞,不能泛泛而談,這就需要把握信息這塊“敲門磚”,那么查找什么樣的信息?怎樣查找?這些都是需要我思考的問題。信息要從我們的實踐對象出發,本次我們的調研實踐的對象是深塔中學,那么我們就需要了解這個學校的概況,比如建校歷史、硬件設施、管理制度、育人理念、教職工人數、校園文化建設等信息;除了本校信息,還需要了解相關政策、時代背景等宏觀方面的信息,宏觀與微觀結合。而信息來源要保真性強,那么就有學校的官網、公眾號這些渠道可以查找。根據我們想問的問題和角度以及主題,篩選并整合出我們需要的信息,這些信息就可以作為我們提出問題的背景,或者說給訪談對象的提示信息,對于訪談對象來說會更加過渡自然,對我們提出的問題理解到位,這樣才能給我們反饋有用的信息。
第三,注意細節,換位思考。調研實踐要以人文本,站在我們的對象的立場思考,在用詞、提問口吻方面要細致精準。一開始,我沒有細分類訪談對象,只做了一份針對當地教師的訪談提綱,一些問題的表述不是那么的恰當,要注意對象是否會介意回答這樣的問題,需要委婉且切入主題、符合我們的提問目標的表述。后來,我主動地問了具有豐富暑期調研實踐的師兄師姐,并結合他們給我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和拓展,最終做出了針對三類訪談對象的三個版本的訪談提綱。當然了,還有許多不足需要改善,比如問題需要更加有針對性等,我將會繼續努力去完善。
未來調研可能還會遇到很多困難,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我相信通過我們組員之間共同努力、互幫互助,在調研中學習,邊學習邊調研,邊調研邊總結,一定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功結果。勤勤懇懇澆灌,靜待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