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尋尋汨汨”小隊到達長樂鎮回龍門,正式開啟了長樂非遺探索之旅。
作為普通的大學生,尋尋汨汨小隊成員首先面臨的一大問題便是如何聯系非遺傳承的官方人員了,前兩天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角遇到熱心的非遺傳承人何記鐵鋪的何師傅,又是有如神助,剛好遇到長樂鎮自媒體協會會長的的情況,第三站時小隊明顯陷入了窘境。但好在聯系到了長樂人民代表大會李主席后,李主席也熱心助人,幫助我們聯系了長樂上市街故事會展廳負責人,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不得不說長樂人是好客的,我們僅僅是作為普通大學生,想要為長樂的非遺傳承與旅游發展助力,自認力量微小但也獲得了官方與居民們的友好幫助。不得不說這樣和諧好客的民風讓我們在長樂炎熱的天氣與累人的實踐中感受到了莫大的慰藉,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想要讓長樂在互聯網幫助下走向大家視野,讓大家都發現這個寶藏的非遺小鎮的信念。
本意是拍攝空鏡頭時遇到的何記鐵鋪的老板何叔,應當便是一個極其典型的樸實好客的長樂人了:長沙炎熱的天氣里還孜孜不倦地掄著鐵錘,把燒得紅彤彤的鐵片砸得鐺鐺作響四處飛濺火花,這是勤勞;四十年如一日對打鐵技藝的堅守和保護,這是初心;對來訪者溫柔以待,始終耿直地回答,將故事娓娓道來,這是淳樸。
何叔的過分淳樸,卻讓我在夜晚的江畔吹風時無端生出一些遺憾。他說不再有伙伴幫他掄大錘時是笑著的,向我們展示腳背的燙傷疤痕時是笑著的,甚至講到非遺或許會失傳時也是笑著的。但莫名,作為旁觀者的我反而不忍心,漸漸在夜晚的蟬鳴中陷入沉思。無法創新,也沒有青年人愿意傳承,不向現代化技術低頭,但在現代工藝的低價對比下顯得窘迫。只能保護了么?像面對瀕危生物一樣無能為力嗎?幾個大學生將思路理了又理,最終以無果告終。只嘆自身力量微小,使旅途帶有缺憾……
但所幸,這種遺憾的感覺沒有持續太久,第二天對長樂非遺文創展示基地的拜訪讓我們看到了非遺傳承的希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在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長樂政府與熱心企業也有所作為。非遺需要傳承才能活化,而傳承則更需要青年人的付出,政府成立了非遺文創展示體驗基地,其剪紙課堂的胡老師兒時在家鄉最好的剪紙師傅那里接觸到剪紙便萌生了喜愛之情,后來在大連時參加硬筆書法比賽,偶然間看到一條滿是剪紙的長街,被驚艷后從此義無反顧地投身了剪紙的學習,最后學成返回家鄉,在家鄉傳承與發揚打心底喜歡的剪紙文化,開展每周公開剪紙課程,也讓更多的長樂居民與祖國花朵接觸到并了解到了巴陵剪紙……胡老師沉浸于課堂講解時臉上總是帶著微笑,講起從事非遺教學的故事時也是充滿熱情。這種對于傳承使命的承擔也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我們中文人未來的影子:孔夫子所講傳承“斯文”的使命,或許便是這樣的吧!
與胡老師一樣,故事會文創基地的余老師也是這樣一位有擔當的青年人。余老師早年也曾外出在在一線城市工作許久后,拼搏多年最終還是放不下心中的鄉愁,決定回到家鄉傳承抬閣故事會。這種對家鄉寶藏的珍視,以及對于鄉愁的牽掛也使當地許多青年人都積極的投身于非遺文化的保護。旗袍店的年輕老板,自發組建自媒體協會的黃先生,還有一生堅持釀造甜酒并收徒推廣最終使甜酒作坊遍布長樂的青年時代的熊湘和先生也都是傳承的希望所在。
我記得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時會被迅哥兒筆下童真口吻的社戲場面所感染,覺得歡樂的同時也感覺極其羨慕。與我們實踐者不一樣,從兒時就接觸到家鄉的民俗文化,每年都能過一些熱熱鬧鬧的民俗節日的小孩子或許都已經老去,新一代的小孩兒能接觸到民俗的機會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少。這或許也是時代發展的洪流中一些不可避免的遺憾。
我們應當知曉:文化發展如果忽視了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那文化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非遺傳承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傳承非遺還需要國家、社會、個人的共同努力。而就個人而言,吾輩青年人擔負責任義不容辭。
總之,非遺是古人們在勞動與實踐中創造的寶貴的文化結晶,也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基因。要想文化傳承不斷,還需要更多如同我們一樣的青年人明確自身的擔當,以我們的所學去承擔屬于我們青年人的責任。去學習,宣傳,發揚我們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民族文化自信。這也是“尋尋汨汨”小隊實踐的初心所在了。
非遺傳承任重道遠,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