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居民認知
實踐隊員于6月26日上午到達夷陵區梅花嘉苑小區,這里臨近鬧市,且周圍商業繁榮,城市設施齊全。該小區的群眾一般對于垃圾分類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且該小區人口眾多,在該小區開展調查活動數據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實踐隊員在經過社區同意的情況下,對小區隨機抽取10戶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為垃圾分類的基本概念及分類的基本方法等相關知識。居民認真地填寫問卷,并且積極地與實踐隊員進行交流。在實踐隊員與居民進行交流過后發現大多數居民是了解垃圾分類的概念的,同時也是知道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但是在調研過程中驚訝地發現,盡管很多居民了解垃圾分類,但實際上他們卻很少進行垃圾分類,在問及其原因時,有一位王先生的回答令實踐隊員印象深刻,他表示:雖然國家在大力推行垃圾分類,我們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過,但是實際上我們很少這樣做,因為垃圾分類太麻煩了,我們很少有閑工夫來做這個;再就是垃圾就算分類了,垃圾車也會一車裝走,所以就算我們分類了也是做”無用功”。
實踐隊員在分析過所有的數據后得出,大多數居民是有分類意識的,且知道如何垃圾分類,但是垃圾分類遲遲不能夠落實到位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強制的約束力和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的建設。
深入社區調研,普查分類現狀
為了避免偶然性的出現,實踐隊員深入社區,拜訪了一家開在小區內部的小吃店。據了解,這家小吃店遠近聞名,平日里客流量巨大,非常適合了解垃圾分類的情況。實踐隊員到達店鋪時,老板娘正在烹飪甜品。說明來意后,老板娘帶領實踐隊員參觀店鋪。店鋪不大,但是卻很是干凈。實踐隊員發現店鋪產生的垃圾種類眾多,主要是食物殘渣以及一次性碗筷等等,其次還有各種廚余垃圾、包裝盒、紙片、塑料制品等等,但是當實踐到達后廚時卻發現,這些垃圾都是混雜地堆放在垃圾桶里,沒有進行絲毫地分類。
在問及垃圾分類時,老板娘很是無奈地表示,店鋪比較小,實在沒有地方放那么多的分類垃圾桶,再加上我們這里客流量大,后廚經常忙不過來,哪還有空思考垃圾該放在哪個垃圾桶里。
實踐隊員經過一番交流后發現,老板娘和小區里的居民一樣,也對垃圾分類有著基本的了解與常識,但由于其經營現狀,實在無暇顧及垃圾分類。
開展線上宣講,倡導循環利用
在進行了充分的前期調研之后,實踐隊員對于該小區垃圾分類了解程度有了清晰的認識,大多數居民是了解垃圾分類的,但關鍵問題就在于沒有約束讓他們強制執行,總是因為各種理由而沒有貫徹。當天下午,實踐隊員前往梅花嘉苑社區居委會,希望通過線上宣講的方式來讓居民認識到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從而自覺進行垃圾分類。考慮到人數太多,所以本次宣講只對小區的各位宣傳員進行,以期他們日后對居民進行宣傳。
在宣講中,實踐隊員重申了垃圾分類的方法,將各種垃圾如何分類進行了具體的講解。隨后,實踐隊員著重強調了垃圾分類的必要性,他強調垃圾分類能有效節約原生資源,改善環境質量,帶動綠色發展,引領綠色生活;通過分類投放、分類收集,把有用物資,如紙張、塑料、橡膠、玻璃、瓶罐、金屬以及廢舊家用電器等從垃圾中分離出來單獨投放,重新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各宣傳員在聽完實踐隊員的宣講之后表示已經深刻認識到垃圾分類的作用,在日后的工作中會積極推動垃圾分類的宣傳,爭取讓小區居民早日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在經過本次的調研后,實踐隊員感嘆道垃圾分類在我國目前來看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事業,也是一個“內外兼修”的事業,此類事業的各項機制還不完善、推廣面依舊不高、社會意識還不健全。對于垃圾分類的推行必須要一步一步來,要一步一步地完善各方面的體制機制,來促使垃圾分類行為深入人心,使社會各方主體積極參與,建設更加美麗的中國特色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