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17日-1月21日,在樂陵市胡家街道的協調下,我校來自不同學院的五名學生組成“向陽而生”實踐隊,在隊長英語學院2022級孫璐菡帶領下,赴山東省樂陵市康家新村開展寒假社會實踐,對紅棗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進行學習調研,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和文旅發展。
第一站 山東省樂陵市紅棗市場
在“中國金絲小棗國際城”紅棗市場,棗的品種,制作成品多種多樣,已經形成了許多品牌。
同學們實地采訪了多家商戶,深入了解了當地電商發展的現狀與困境,更好地為鄉村新媒體發展以及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第二站 千年棗林
走進千年棗林,一棵棵棗樹形態各異,千姿百態,因為棗樹的生長較為緩慢,每一個都有數十年,上百年的歷史,寒冬中他們堅挺的姿態令人動容,因為他們經歷過許多起伏,一度被村民視為不賺錢的生意而放棄,也曾帶給樂陵人民輝煌的成就。在棗林深處,乾隆皇帝曾御筆親書“棗王”匾,大文學家紀曉嵐發出“樂陵傳此種,海內云無偶”的贊嘆,清代詩人吳泰龐在此寫下“六月鮮荷連水碧,千家小棗射云紅”的佳句……
第三站 幽靜紅棗合作聯社與郵政快遞電商合作示范園
講解人員給隊員們介紹了棗的各類衍生品,深入了解樂陵金絲小棗與郵政合作進行電商直播帶貨的流程,也了解到同時農民通過副產品藝術品發家致富,周邊文旅產業發展也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每年都有許多學生前來研學,秋天會有棗的國際文化節,非常熱鬧,令人神往。
第四站 棗文化博物館
隊員們感受到了樂陵金絲小棗的文化源遠流長,營養價值極高,棗樹“葉不爭春,花不爭艷,根不爭地,冠不爭天”,造就了當地人民低調,務實,堅韌的品格。更激勵隊員們利用新媒體的方式,賦能樂陵金絲小棗品牌建設與傳播。
第五站 康家新村及胡家街道辦事處
在胡家街道辦事處,隊員們對工作人員們進行深入的采訪,其中,值班人員王主任認為鄉村對電商的需求很大,急需對村民進行進一步的培訓。激勵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民眾的新媒體運用水平。隊員們都深受鼓舞。
采訪間歇,我們來到了街道食堂,一元即可飽餐一頓午飯,包子既有肉餡也有素餡,消毒柜,粥品配備齊全,用餐過程中,許多村民前來吃飯,好不熱鬧。
同時,隊員們深入鄉村,實地采訪康家新村的幾位棗農,尤其是包下上百畝棗林的村干部,了解了金絲小棗發展過程中的不易。同時,小組贈送給農戶電商基礎知識手冊,并且發放張貼了很多宣傳海報,助力樂陵小棗走出山東。
第六站 冀魯邊區革命紀念館
實踐小隊在村干部的建議和帶領下,來到邊區革命紀念館。通過這次學習,實踐小隊成員不僅了解了冀魯邊區的革命歷史,更深刻地領悟到了紅色基因的內涵和精神價值。他們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努力學習、奉獻社會,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