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生在一個富強的時代,即使生長在農村也很少有過干農活的經歷,沒有真真切切地體會過農民的艱苦和農事的重要。而此次三下鄉活動,讓我跨越了繁忙的城市界限,在鄉村里,深深感受到了人間真實的煙火氣息。泥濘不堪的小路旁是一望無際的棉花田和水稻地,當我走在路上,心里除了對農民的敬佩還有一種無法描述的空虛感,而當我拿著農具站在田里同農民們一起耕作,在汗水混合著泥土的氣息闖入鼻尖,我突然發現空虛感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勞作之后的充實感。回看耕作過的土地,我的勞動真實地展現在我的眼前:稻田里的雜草被鏟掉后堆成小山、打了藥的水稻葉在陽光下透著光、掀開地膜的葵花苗向上生長...那一刻我明白了食物的來之不易,每一粒稻米的背后都是農民的辛勤和汗水。“民族要振興,鄉村必振興”鄉村的振興不僅是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引進,更應該是土地文化的發展與傳播。鄉村代表的不是所謂的“土氣”,而是農人身上的那份堅韌和真實,那份搶農時、干農事的珍惜當下、展望未來的智慧。


知之俞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還記得實踐地的丁兆光書記說過,“鄉村振興不是紙上談兵,必須要有人做,要靠年輕人去做,現在的學生們大都不愿下地,但沒有下地的實踐又何來振興的方法。”的確如此,身為時代的接班人,我們生活在都市的象牙塔里,即使在書本上看到了鄉村現狀、學到了基層政策,但我們始終沒有真實地看過、了解過基層生活,也沒有真正認識到國家政策的重要性。但此次實踐之行,給了我學習實踐的機會,給了我廣泛接觸基層、了解基層的機會。深進基層,同基層領導談心交換,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從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理解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往的真正涵義,只有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學的知識如何去發揮、如何去為社會作貢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是青年景長成才的正確之路。

三下鄉的過程中,我通過調查問卷和田間采訪,深入了解了鄉村的生活狀況,逐漸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社會的建設和改善。不僅是幫助他們種植和收割,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需求發掘可以改善的地方。我開始主動與村民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他們解決問題。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不僅要關心身邊的人,還要關心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回首三下鄉的經歷,那些人、事、物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不同于城市的車水馬龍,在這六天里我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鄉村生活--它是遼闊的水稻田,是悶熱的大棚,是熱情的農民…… 雖然鄉村的經濟條件與基礎建設不如城市,但是其中蘊含的獨特煙火氣息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所不曾擁有的。
這次經歷讓我更加珍惜現有的一切,更有動力去追求更高的理想。經過了本次實踐,我認識到大力發展鄉村振興,讓每一位處于貧困村的百姓都能體會到更加舒適、安穩的幸福生活是黨之所向,更是民心所趨。作為祖國的未來,大學生們應當盡我所能,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