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車輪轉動,市區逐漸遠離,拋棄繁鬧與喧囂,取而代之的是寧靜與舒心。東營作為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和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擁有較長的海岸線,獨具自然美景。黃河入海口自然保護區在其境內,游客們不僅可以觀賞到黃藍交匯的美景,還可以欣賞到完美的濕地和幾百種鳥類,同時它還是兵圣孫子的故里。如今有幸在此地實踐,內心也深感幸福。
走訪村支,聆聽漁村發展方向。
我們首先走訪紅光新村的村委會,采訪了村支部的工作人員。談到漁村的發展,她眼里泛著光芒,“村民的日子過好是我們所追求的,也是責任所在,脫貧致富我們一直在路上。”通過交談我們了解到,在這個主要以傳統打魚和養殖為生的村子,村干部們一直在積極帶頭進行漁村的創新發展建設,創辦民宿、漁家樂,積極探索發展旅游業的新方式,并呼吁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進來。“我們堅信,大海賦予的并不只有海產品那么簡單,生在海邊,我們熱愛大海,讓更多的人看到海邊美景,同時造福于村民,是一大幸事!”說話間,她眼神堅毅,神采飛揚,讓我看到了一位村干部對于家園的熱愛,對于人民的關心,這也激勵著我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為人民幸福添磚加瓦的決心。

圖為紅光新村特色民宿。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胡澤奧 供圖
深入村民,了解漁村生活本味。
告別村支,我們對漁村村民一路走訪。海邊漁村,總是質樸又充滿生機活力。家家戶戶的門前常有漁網掛著,人們趁著禁漁期緊鑼密鼓地修補著自家的漁網;老人們坐在門前的長椅上,悠閑地抽著煙斗,聊著家常。村民們都十分友善,談及自身,他們自豪地表示,現在的生活十分幸福,大海是他們最大的寶庫,積極打魚、養殖便能獲得回報。我想,也許就是這種樂觀向上的態度才造就了漁村發展向好。不懼烈日灼心,不懼寒風刺骨,勤勞的漁村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踏實幸福的生活,也為村子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圖為村民向實踐隊員講述村莊基本情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翟雨菲 供圖
參觀海水養殖,體悟人類與海洋和諧共生。
在采訪途中,一位熱心腸的大娘邀請我們去參觀她家的海水養殖場。漁村的木質柵欄淺淺的,一路上,映入眼簾的是人們堆放在自家小院地上的眾多漁網,顏色已有些暗沉,昭示著漁村村民每日的辛勞。大娘熱情地介紹道,他們家沒有漁船,海水養殖就在海邊,每當收獲的季節,沒有進行養殖的親戚和近鄰也會來幫忙收獲。來到一片陽光充足的海岸附近,浮動的網箱、固定的架子和精心設計的水流系統映入眼簾,這些設施既保證了海洋生物的生長空間,也便于養殖戶進行日常的管理和維護。養殖場周圍,海浪輕拍著岸邊的礁石,發出寧靜而有節奏感的聲音。大娘告訴我們,如今村子里也在積極倡導海水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化,呼吁大家采用生態友好的養殖方法,減少對海洋環境的影響。這讓我感受到了當今漁業的發展已不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存,更考慮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我被漁村居民的進取精神深深地感染著,也欽佩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辛勞,人生體驗得到豐富,可謂受益匪淺。

圖為漁民家門口的漁網。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翟雨菲 供圖
實踐時光轉瞬即逝,但我收獲頗豐。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們深入到漁村最真實的生活中去,書本上的知識鮮活起來。我更深刻地明白,只有在實踐中充實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提升個人素質。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也會繼承發揚漁民們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積極為社會做貢獻,實現人生價值。(通訊員 胡澤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