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螢成光:九人團隊的破繭之路
從零經驗的新生到獨當一面的"小老師",這支平均年齡19歲的團隊在分工協作中完成蛻變。策劃組頂著期末考壓力走訪社區調研需求,三天內形成"知識+實驗+問答"三維課程體系;課件組將晦澀的"水齡測定"轉化為"水寶寶的環球旅行"動畫故事;實驗組帶來了抽水裝置,確保每位孩子都能動手體驗取水的魔法。當主講人第一次因緊張忘詞時,幫講組立即發起趣味問答化解冷場——這看似默契的配合,實則是成員們主動"找苦吃"的成果:與時間賽跑,一次次的商討與修改。

知行淬煉:三尺講臺外的成長課堂
在社區活動中心,實踐團打造的"水生態"系列課程成為冬日爆款。實踐隊同學在日記里寫道:"為了解釋'植被對水土流失的保護',我們嘗試過畫圖、講故事,最后發現用現場演示最直觀——教育需要我們蹲下來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雙向奔赴:鄉村振興中的青春印記
5場專題講座的實踐成果遠超預期。社區王主任展示著孩子們設計的"節水小衛士"徽章:"這些大學生讓環境意識真正扎了根。"而更珍貴的收獲藏在細節里:實踐隊同學從社恐變得從容統籌全局,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解鎖新技能……正如團隊指導老師所言:"鄉村振興需要青年既做'發光體'更當'反光板'——在照亮他人的過程中折射出自己的光芒。"
當最后一堂課落下帷幕,孩子們用彩筆在留言墻畫下穿學位服的"小老師",稚嫩的筆跡寫著"長大后我也要上東大"。這或許就是對"自找苦吃"最好的注解:青春的價值,從來不在舒適圈內計算得失,而在把"我"變成"我們"的征程中悄然升華。能環學子正帶著這份淬火成長的覺悟,繼續奔赴下一場山海。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