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博物館紅色基地調研報告
--紅色星火點亮八皖大地 使命奮進庚續百年征程
為持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扎實開展紅色學習教育,引導深入學習、銘記紅色精神,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2022年8月12日,在經過調研后,志愿者2020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班級范然和張月,20級大數據張子萌前往壽縣博物館紅色基地進行“點亮八皖大地”活動。
圖為壽縣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籌建于1958年10月,1962年十一月正式設編成立,是安徽省建館較早的博物館之一。壽縣博物館在文博界享有很高聲譽,在安徽僅次于安徽省博物館,是國家重點博物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壽縣博物館是以收藏本區域內出土的歷史文物主為,側重收藏楚文化體系文物,同時亦兼藏近、現代傳世文物和革命文物為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建館近50年來,接待數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近幾年來,接待國內外觀眾40余萬人(次)。
圖為領導人參觀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內建成并開放了孫大光展室,展室通過展板、塑像、文字介紹等形式,描繪了孫大光同志的生平事跡,濃墨重彩地介紹了他對家鄉的熱愛和奉獻,看后令人肅然起敬。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圖為孫大光先生雕像
孫大光同志,1917年1月7日出生于安徽省壽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受到進步思想熏陶,向往革命。1932年在壽縣中學讀書期間開始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革命活動。1933年在上海長城書店學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4年調入共青團江蘇省委發行部擔任專職發行干事,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者道路。1936年受共青團江蘇省委指派,任上海學生南下抗日義勇軍政委,南下參加兩廣抗日運動。“七七”事變后,前往廣州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先后在廣州、重慶、貴陽等地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他在組織安排下,曾任國統區長春市社會局局長、教育局局長。以國民黨長春接收大員身份繼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直至東北解放。 1948年,參加內蒙古土改工作,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孫大光博通文史,酷愛文物收藏,尤其名人名畫。建國后,全家節衣縮食,精心購藏了一批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成為國內當代知名的文物收藏家。1987年孫大光先生在捐贈儀式上講話,他在古稀之年,偕夫人經剛回鄉省親,看到家鄉仍很貧窮落后,心情十分沉重。他懷著對故鄉人民的一片赤誠之心,將其收藏的一部分古代藝術珍品(書畫200多件,文物40余件,其中一部分為國家一級文物)捐獻給安徽省博物館,所得41.2萬元獎金全部獻給家鄉舉辦教育,為堰口小學、壽縣一中分別建起了教學樓和圖書樓。1997年,他又將第二批捐贈所得的100萬元獎金分別支持堰口鎮和正陽鎮興辦教育事業。他的義舉在國內產生極大影響,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贊譽。
圖為溫家寶總理題字
孫大光先生與2005年1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2010年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溫家寶撰寫的文章《深切懷念孫大光同志》,摘錄于下:“孫大光同志于五年前的今天走完了88年的人生歷程。他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革命家、政治家,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共和國建設做出的卓著功績,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留在我們心中的音容笑貌至今不能磨滅。
通過此次紅色基地調研活動,我有了深刻的體會,我了解到了孫大光這個不朽的名字,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中國共產黨人優秀品德——不忘初心、堅守信仰;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熱愛人民、勤政為民;自我革命、永遠奮斗;勇于擔當、鞠躬盡瘁;嚴于律己、清正廉潔。如此風范不僅是一名偉大的共產黨員光輝人生的印記,更是新時代共產黨員應該謹記和學習的時代精神。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與奮斗。
2022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