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
實踐之初,團隊在線上召開了社區居家適老化意向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啟動儀式,在團隊指導老師王吉彤老師的指導下,團隊一共進行長達8次的問卷制作與修改,爭取做到用高質量問卷來收獲有較大支撐力的數據。此外,王吉彤老師用專業知識給予了我們相關實踐技巧,希望我們以社會學的視角去看待實踐,發掘問題。

實地走訪觀生活,問卷調研現問題
“那您有沒有覺得有的時候地板會有些滑呢?”家作為老年人使用最為頻繁的場所,其安全隱患一直沒有被老年人很好地認識,也因此老年人沒有意識到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必要性所在。為了解老年人目前生活現狀,發現其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可能性所在,更為了探尋老年人在居家適老化改造方面的需求,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社區居家適老化改造意向調研”團隊在江蘇,新疆兩地展開實地調研。
隊員們選擇自建房,商品房兩種不同房屋類型展開調查,希望以問卷調研的方式獲取居住在不同房屋類型中的老人們的特殊性需求。隊員們在各自居住社區展開調查,用向老人提問請教的方式來完成一份份問卷。一開始進行調研,老人們有些抗拒,但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嘗試之后,老人們開始逐漸接受并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由于都處于家鄉本地,團隊成員可以使用家鄉話以嘮家常的方式來了解老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性,詢問他們的家庭內部構造,發覺他們在居家生活中會出現危險的可能性,并做好數據統計。在調研中,隊員們普遍發現老人們對于住房大都比較滿意,因此尚未認識到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必要性。因此隊員們積極向老人宣傳居家適老化政策,希望幫助他們更好的生活。“你們說的這些原來我都不懂,看來我以后在生活中要多注意。”一位80歲高齡的奶奶向團隊成員說道。此次團隊負責人丁蓉表示“這就是我們項目的意義。”
此次調研取得了當地社區的支持,既向各位老人普及了適老化改造的相關政策,又豐富了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區居家適老化改造的進一步推進提供了助力。

深入家中細觀察,走心訪談拉距離
為了進一步了解老人居家生活現狀,團隊成員選擇以訪談的方式進入老人家中進行更為細致的觀察與探尋。團隊成員細致觀察老人在家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有幸參與到他們在家中的日;顒,比如廚房炒菜,客廳休閑等。在得到老人許可后,團隊成員進入他們的臥室進行觀察。臥室作為老人使用最頻繁的家中場所之一,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必要性很大。團隊成員負責人丁蓉說道:“比如說我觀察的一位奶奶,她的臥室使用的是老式床,所占臥室面積較大,導致床與衣櫥、桌臺之間的距離過小,活動的方便性較低,并存在磕碰的風險。”
團隊成員利用專業知識與老人展開親切交談,讓老人說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之處,并分析他們在面對政策推行時的顧慮所在,真正從老人心理特征出發,做到為老人服務。團隊成員都希望能夠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推進居家適老化政策的發展,真正為每一位需要的老人服務。
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已經對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和老齡化發展戰略,積極健康養老的實現取決于一系列因素。其中居住環境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能力和生命質量的重要因素。老年人身體機能的衰竭通常會導致他們對當前所居住的環境作出改變或重新選擇更適合的環境。現有研究顯示,超過85%的老年人希望長期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家中,熟悉的居住環境會使老年人更有安全感,因此適老化改造已成為許多國家促進居家養老的戰略舉措,是構建現代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
我國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進一步精確顯示,65歲及以上的人口約為1.9億,占比13.5%。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必將給社會帶來沉重的養老壓力,中國政府則明確提出建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此次社區居家適老化改造意向調研實踐活動不僅做到從老人出發,真正去了解他們的居住現狀和實際需求,為政策研究和理論演進提供數據的支撐,也在實踐中進一步宣傳了居家適老化改造的相關政策,助力居家適老化改造進入更多老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