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感受內蒙古防沙治沙的效果,內蒙古防沙治實踐隊于8月19日來到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恩格貝生態旅游區開展實地調研。“恩格貝”為蒙古語,寓意著平安、吉祥。恩格貝位于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的庫布其沙漠的中段北部,總面積約30萬畝,北靠黃河,居內蒙古“呼包鄂”金三角區域內。實踐隊一行首先參觀了恩格貝沙漠博物館,這里是為了讓人們紀念過去、警醒現在和感受未來。調研過程中,隊員們走進《與荒漠和諧相處》和《綠色恩格貝》的兩個主展廳,猶如走進了一個神奇的科學沙漠殿堂。工作人員向隊員介紹了一些沙生植物,沙產業模型以及30多年來恩格貝由沙漠變為綠洲的發展歷程,還講述了王明海及遠山正瑛等默默無聞為沙漠播撒綠色的“當代愚公”的經典故事,實踐隊員仿佛與恩格貝的治沙英雄來了一場超時空的對話交流,隊員們聽后感觸頗深。 另外,隊員們學習了干旱荒漠的基本自然特征和合理開發利用的科學知識,回顧了干旱荒漠地區人民為謀求生存和發展的艱辛歷程和不懈奮斗,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加深了對生態文明建設深刻內涵的理解和認識。


隨后,大家來到恩格貝“沙產業”農業試驗示范大棚。這棟大棚始用于2008年,經過14年的發展,土壤改良得到充分的實踐證明,沙變沃土、沃土變良田。在這里現在不僅有常見的瓜果蔬菜、還有三種亞熱帶帶植物:紫心火龍果、航蕉2號、番木瓜,掛滿枝頭的果實,讓大家驚嘆現代農業發展技術,完全實現了“地不分東西南北、時不分春夏秋冬”的理論。技術人員說:“在北方地區種植熱帶植物,這是一種大膽嘗試,也是檢驗現代溫室能否安全越冬的一種方式,更是恩格貝獨特的一道風景線。這是3種已經在恩格貝開花結果的熱帶植物,并在周邊得到了很好的推廣。”這里更有航天瓜果蔬菜總共21種,特色航天番茄,迷你冬瓜,綠翡翠,航椒......其中給隊員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航天特大南瓜,技術員說它重達100多斤,隊員們不禁感嘆這科技力量的偉大。身在其中,仿佛已經忘記了這是在大漠之中。另外,在這里隊員們深入了解了示范區如何利用“多采光、少用水、高效益、新技術”十二字技術守則及現代溫室大棚技術,同時了解了恩格貝現代沙漠生態農業發展現狀以及大田農業發展的趨勢。臨走之時,技術員讓我們品嘗當地改良的小西瓜,他介紹說這種西瓜是黃瓤瓜,皮薄肉厚,產量高,口感好。品嘗過后,隊員們都贊不絕口,不禁豎起大拇指。

接著隊員們來到位于恩格貝鎮的蒲圪卜村。蒲圪卜村是鄂爾多斯市鄉村振興示范村,也是數字化示范鄉村。走進村子,不禁讓人眼前一亮,筆直修長的水泥板路四通八達,每家每戶的灰色瓦房坐落有序,道路兩邊的鮮花和小樹讓人心曠神怡,一副景美人和的農家風光畫向我們徐徐展開。近年來,蒲圪卜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集居住、休閑、特色餐飲、鄉村旅游、影視拍攝等為一體,推動鄉村振興。隊員們通過實地調研,入戶走訪等方式,從村里的幾位老人那里了解到:由于蒲圪卜村常住人口的年齡普遍的偏高,村里為老人提供了老年人活動娛樂中心以及互助養老食堂;家家戶戶的房子政府補助七八成;同時,村里發展旅游民宿,帶動百姓增收;莊稼不單單只種植玉米,還有葵花和谷子。"這幾年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都住上了亮堂的大瓦房,環境、衛生等各個方面都得到改善,還建立了互助養老中心,真真實實地過上了小康生活。"一個爺爺說。一個環境優美、產業興旺、設施齊全的新農村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變得更美、更富、更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沙海中正在鋪展的綠色,成為美麗中國的生動注腳。作為新時代新青年,實踐隊員銘記總書記教誨,順利完成此次實踐任務, 通過此次調研學習,隊員們領會了一代代治沙人前赴后繼,攻堅克難,把沙漠變綠洲的苦干精神,感受到了沙漠農業發展的新風貌和新氣象,以及沙產業帶動的鄉村振興,為內蒙古防沙治沙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走進沙漠,探尋治沙之法,石大學子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