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紀念館大門,便可以看見從大門到正廳的石磚地上鋪著抗美援朝戰爭的大事年表。隊員們懷著崇敬又悲傷的情緒,一步一步緩緩走過,回顧那段波瀾壯闊、浴血奮戰的革命歲月。
走進大廳,李家發的半身塑像威嚴聳立,屹立在墻面上燙金的豐功偉績前面。他年僅十八歲便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擔任通訊員。他每天冒著槍林彈雨飛奔在前沿陣地,被譽為“鐵腿通訊員”。
進入副展廳,技術人員使用聲光電技術復原了戰場上李家發烈士飛身用胸膛堵住機槍口的畫面。感應到悼念者的進入,一時間槍聲大作、火光閃閃。在攻打轎巖山主峰的沖鋒中,李家發用手雷炸掉了多個碉堡和火力點,在暈倒后被爆炸聲又震醒,強忍身上的傷口劇痛,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口,為戰友們的沖鋒贏得了寶貴時間。
櫥柜中陳列著李家發烈士用過的槍械、水壺、穿過的軍裝。
紀念館里,我仿佛身臨其境,再度感受到了先輩們為國犧牲的不朽精神。“活”的黨史給了我更深刻的體悟與感受。重溫抗美援朝歷史,走近那段歷史中“最可愛的人”,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基因,青年學子當承先輩之志,擔吾輩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