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元課程,因地制宜制定教育計劃
支教活動應該開展哪些課程?這是每個支教團隊都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薪傳計劃”團隊認為,短短十幾天的支教,只有抓住當地學生的迫切需求,才能讓他們通過課程有所收獲。因此,支教團隊在實踐前進行了預調研,通過對當地教育情況和學生需求情況的調查因地制宜地開設各具特色的多元化課程,如“藏文書法與風箏”、“新疆氈帽折紙”、“黔東南扎染”等立足于傳統文化和致力素質拓展的課程。
同時,針對支教地留守兒童多、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情況,各支教隊分別開設了“情感與色彩”、“設計獨一無二的自己”等課程來加強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建設。
此外,團隊采用PBL項目式學習法,創新性地開展了許多課程。西藏支隊通過模擬法庭和《馬蘭花開》話劇鑒賞,生動具體地進行了普法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河南支隊的微電影拍攝課取得豐碩成果:120名同學參與創作,自導自演6部總時長近60分鐘的微電影,展現孩子們隊校園霸凌,家鄉發展、鄉村教育等多個現實主題的思考;新疆支隊開設的田野時裝秀課程同樣深受同學喜愛,50多名孩子大膽地進行設計,創作出多達40余件作品。 



志愿者在點評孩子們制作的短片


田野時裝秀課程結課展示
深入實地調研,思考鄉村振興實際方案
新疆支教團成員以“新疆民族樂器的創新與推廣”為主題,通過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的訪談,了解都塔爾、彈布爾等民族樂器的傳承發展情況,提出了“融藝于教”的理念;西藏支隊成員通過實地參訪、訪談等形式深入了解當地青稞文化和青稞產業,提出產學研結合的新思路;貴州支隊成員致力于苗族靛染的傳承與保護,通過實地走訪、訪談等方式深入了解此手藝,并隊對其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建議與方案;河南和四川支教團隊積極與當地團縣委、學校、社會組織交流,共同探討鄉縣教育新模式,為當地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此外,支教團隊還針對各地特色制作了系列文創,以更創新的形式助力鄉村振興。


支教團隊制作的明信片文創
真摯情感交流,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種
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教學互動、趣味游戲中,支隊員們逐漸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通過與同學的談話,聆聽他們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成為他們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一篇篇支教日志,記錄了支教隊員與同學們共同成長的十幾天,也承載了許多令人感動的瞬間。收到的小禮物和感謝信,是對支隊付出最大的認可和最好的回饋。通過支教活動,支教隊員也加深了對鄉村現狀的認識,在服務社會中增強社會責任感。


支隊成員收到的孩子們的感謝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