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斜橋小學——海寧皮影的傳承與未來
2023年12月11日,“執光覓影”考察團再一次來到海寧,與上次不同,本次參觀的是一所將民間文化帶入校園的小學,在學校負責皮影表演教學的郭曉明老師帶領下,我們了解了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發展的情況。樸實干凈的走廊兩側陳列著每個班級小朋友們的優秀皮影作品,學校里有專門的皮影劇團和展示區,記錄著每一位學生在于皮影相處的精彩瞬間。這所重視非遺傳統、藝術教育方面的學校就是海寧市斜橋鎮中心小學。作為一個鄉鎮小學,學校領導非常重視藝術,很早就開設了書法、美術等課程,在其他鄉鎮小學著重抓文化課成績時,斜橋小學已經在藝術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在藝術方面小有成績的斜橋小學逐漸將目光轉移至民間藝術,例如剪紙、腰鼓以及皮影。在最開始,學校開設了關于皮影的課程,作為專門學習民間文化的課程,自然是得到了家長們的支持,但是出于安全和教育課程計劃考慮校領導將皮影戲的練習集中在校園里,并且保證每周兩次的練習機會。
自2000年開始,學校開設了皮影興趣小組,邀請本地有聲望的皮影老藝人,郎家班第四代傳人朗自立專門指導。2003年暑假,學校派遣5位老師去鹽官風情街皮影戲館,拜國家級傳承人徐二男為師,主要學習皮影操作技能。郭曉明老師也是在這個時間開始與皮影有了接觸。隨著學習的深入,郭老師漸漸對這項非遺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決定將其傳授給學生,讓這個在信息時代逐漸被遺忘的傳統藝術重新振作起來。
郭曉明老師的用意得到了學校的支持,他也在校園里擁有了一個可以讓他專心研究皮影的工作室。當被問及是什么讓他堅持做皮影時,郭曉明老師認為首先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到家鄉的民族藝術和文化。其次,在2006年,海寧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中國皮影戲文化遺產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意味著不應該讓學生只局限于了解皮影,而是更應該學會保護與傳承。
學校和上級領導的重視、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現在大眾對于非遺文化的保護都成為了郭老師堅持下去的動力。學校堅持皮影戲的傳承,不斷裝修和升級皮影室,同時邀請老藝術家、浙師大教授進行指導講座等等活動來挖掘皮影的德藝藝術,編織出讓孩子心靈凈化的、陽光的故事。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皮影戲的發展,渴望能夠帶來更多的人才。
作為開展皮影進校園項目的斜橋小學,老師說他們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皮影戲是一個多方面的綜合性文化,要想演好一場劇目,需要讓孩子們學會制作皮影、創作節目、編寫劇本以及音樂和操作的把握。作為皮影老師,它能夠改變的只有其中的某一方面,時常會遇見的創作瓶頸也成為了項目開展的困難之一。其次要進校園,學校需要堅持開展課程,一撥一撥的學生要接牢,不能半途而廢,學校領導在校園應用設施應該重視,將校園文化加強,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習。另外需要關注的是道具的保護和維修。道具的保護維修占用時間過長,依靠線串起來的道具不是小朋友能夠處理的,而放置時間過長,道具也容易損壞,有時候一堂課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來修道具。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家長都比較支持孩子學習皮影,家長認為學校利用課余時間教學、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皮影戲課程可以讓孩子們對學習更加感興趣,出校園參與演出可以提升孩子們的社會實踐能力、表演能力,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快樂地成長起來。
采訪過程中,老師說他們現在的教學對象就是小孩子,并且正在將這種“皮影進校園”活動方式推廣出去,讓更多學校參與進來,邀請周圍學校來參觀、學習,但就目前媒體等方式來看,很多學校只是作為一種興趣活動,并沒有堅持下去。老師還提到現在很多小學、初中會邀請斜橋小學的學生去進行表演,通過這種方式來促進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學習。這使皮影走出斜橋小學,讓更多的孩子體驗皮影文化、愛上皮影戲。
皮影進校園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輕松,在斜橋小學已經開展了十幾年的活動中依舊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海寧皮影的傳承和保護極其重要,也證明了海寧皮影的創新是它發揚光大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郭曉明老師說他目前創作了童話劇本,將皮影戲由慢動作改為現在年輕人更喜歡的快節奏,也結合現代生活中現實發生的事情進行改變創作,例如《最美女司機》。此外,老師還改編了一些科普式的劇目來普及政府政策或者科學常識。
通過此次采訪和參觀,我們了解到皮影進校園對孩子們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盡管老師認為教學生操作難度較大,一般來說練熟練需要一兩個月以上,但是孩子們通過這些活動對于我們民間藝術皮影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對家鄉的情感也在慢慢提升。由于皮影是一種綜合性藝術,所以孩子們的綜合素養也在提升,包括動手能力、編創故事能力、把握音樂節奏的能力等等。
“執光覓影”團隊此次考察的目的是為了探究現在皮影走進校園的形式狀況,我們了解了正在開展的項目進度,也獲悉活動想要進一步開展的難題。海寧皮影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慢慢與時代接軌,但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仍然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希望在未來,海寧皮影能夠在世界綻放出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