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地域,盡管坐擁豐富且獨具特色的中藥資源,然而,當地民眾對于本地中藥的認知程度卻極為有限。傳統的中藥知識與經驗未獲充分傳承和傳播,大多數人對于身邊常見的中藥僅僅知曉其名,卻不曉其藥性,更無從了解它們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及藥用價值。這種本地中藥知識的嚴重匱乏,不但制約了人們對自身健康更為有效的維護,也致使本地中藥的優勢與特色難以得到充分施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藥工作予以高度重視,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殷切囑托我們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身為醫藥學院學生的我們,應當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深入探究當地特色中藥文化,故而成立了——本草尋記社會實踐隊。我們每年主要聚焦于一味中草藥展開深入研究,探尋十堰當地的本草資源,深度挖掘其中藥的藥用價值。開展科普宣講活動,增進當地人對該地區中藥的了解,同時讓人們明晰種植該中藥為當地帶來的經濟影響,促使中藥融入人們的日常保健生活,提升人們的身體素質,積極響應健康中國略。
團隊成員:(隊長、副隊長)余海玲、涂顯龍;(宣傳設計組)劉卓、唐紫艷;(新聞稿撰寫)張樂怡、許芷寧、楊朝輝、李富強;(攝影記錄組)任龍、胡體濤;指導老師:薛雪梅
隊員們在指導老師薛雪梅老師的帶領下,走入牛頭山,采集、識別中草藥。在探索過程中,老師為實踐隊成員詳細介紹了一路上的各種中草藥,成員們也積極的向老師反饋自己的問題,寓教于樂。實踐隊成員通過觀察中草藥原始生長環境,領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推動中醫藥專業視野再拓展、能力素養再提升。經歷長途跋涉,在山間小溪旁,隊員們成功發現石菖蒲,歸途,實踐隊雖帶著疲憊的腳步卻興致昂昂,帶著采摘的藥用植物和體會滿載而歸下山途中風景如畫,實踐隊中歡聲笑語。回到學校實驗室,實踐隊在老師的引領下,制作了蠟葉標本。
7月4日,早晨在百草園的蔥郁之中,一場圍繞石菖蒲的深度實踐活動正精彩展開。薛老師和本草尋記實踐隊員是此次活動的主角,他們全身心投入到石菖蒲的挖采與處理工作中,展現出對中醫藥文化的執著與熱愛。借來各種工具后,挖采開始,隊員們動作雖然生疏,但十分謹慎,先用小鏟輕輕松動植株周圍的土壤,然后用鐵鍬小心翼翼地將石菖蒲連根挖出。縱使汗流浹背,滿身泥土,但每個人都沒有一句不愿意,都在埋頭苦干。每一株挖出的石菖蒲,都承載著他們的期待與用心。采集完成后,石菖蒲被迅速運往處理區域,迎來了清洗的重要環節。在老師的指導下,實踐隊員們各司其職,先簡單修剪,用清澈的水流仔細沖洗每一株石菖蒲,再去除附著的泥土、雜質和病蟲害,最后用剪刀去除細小雜亂的須根,展現出對藥材純凈度的嚴格要求。清洗過后,便是精細的切片工序。經驗豐富的老師手持鋒利的刀具,熟練地將石菖蒲切成均勻的薄片,實踐隊員們在一旁認真學習,學習之后大家都勇于上手,也是切出了完美的薄片。切片的薄厚程度直接關系到后續炮制的效果和藥材的質量,每一刀都凝聚著隊員們對中藥的專注精神。
7月6日,實踐隊進了人民醫院的中藥房。他們懷揣著敬畏與好奇,準備為這里的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踏入中藥房,濃郁的藥香撲鼻而來。在宋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迅速投入工作,認真整理著擺放略顯雜亂的藥材。他們輕拿輕放,仔細分類,讓每一味藥材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打掃衛生時,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用掃帚和抹布拂去塵埃,為藥材營造一個整潔的環境。在整理的過程中,隊員們還積極向藥房的宋老師請教,認識了各種珍貴的中藥。隊員們了解了人參的形態特征、麥冬的功效作用、當歸的辨別方法......特別詢問了石菖蒲的臨床功效和一些常見配方。每一味中藥都仿佛是一本古老而神秘的書籍,等待著他們去探索和解讀。

7月13號,實踐隊前往鄖陽區白浪鎮袁家灣石菖蒲種植基地,首先對當地農戶使用石菖蒲殺蟲劑與除草劑的情況進行了詳細問卷調查。通過與農戶們的交流,了解到他們在用藥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困惑和問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現場進行了專業的指導,強調了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傳授了科學的用藥方法和劑量控制,以確保石菖蒲的生長質量和環境安全。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石菖蒲種植,隊員親自走進田間地頭,挽起袖子,體驗種植的各個環節。從播種、施肥到田間管理,每一個步驟都親身參與,切實感受到了種植石菖蒲的辛勤與不易。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