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本質在于決策有用性,即向有關利益關系人提供客觀、公正和有用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但在實際中,由于各種原因往往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致使信息使用者決策失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較復雜,本文主要就會計中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進行一些討論。
一、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的涵義
不確定性是指事物發展結果有多種可能性。按經濟學的觀點,不確定性意味著在既定環境狀態下人們的主觀概率分布處于離散狀態。譬如一項決策只產生一種可能結果時,它是確定的;而當其可能產生兩種以上不同的結果時,不確定性就出現了。不確定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與概率事件相聯系,其出現的結果有穩定的概率。此時,可以用隨機變量的方差來定義該變量的不確定性,并描述其大小,即通常所說的風險。一是與概率無關,是一種沒有穩定概率的隨機事件。經濟不確定性按產生的原因又可以分為外生不確定性和內生不確定性。前者指生成于某個經濟系統之外的不確定性,如消費者偏好、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等。后者指生成于某個經濟系統自身范圍之內,影響系統操作績效的不確定性,如人員素質、內控制度、內部人事變動等。區分這兩種不確定性,有利于我們對癥下藥,控制和降低不確定性。
模糊性指在對事物進行判斷時所進行的“亦是亦非”抑或“似是而非”的不明確判斷。此時,對事物的性質,很難斷言其歸屬。無論是模糊性,還是不確定性,都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觀屬性,它們都可以使得人們在認識事物時難于甚至不能作出準確、唯一的判斷。模糊性是對事物確認上的不確定性,而隨機性是對事物各種可能發生結果的不確定性。因此,模糊性表現在事物發生的結果上是單一的和確定的,但這種結果卻是不清晰的和模糊的;而不確定性表現在事物發生的結果是清晰的,但在多種可能的結果中到底發生哪一種結果卻是不確定的。對不確定性的定量研究,導致了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發展;而對模糊性的定量研究,則導致了模糊數學的發展。
同精確性和確定性相比,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具有如下特征:
1.存在的普遍性。客觀實際并不象傳統數學描述的那樣確定無疑。客觀事物每時每刻都在運動和變化著,不管這種變化多么細微,但都已表現出事物是不確定的。實際上,我們所掌握的傳統數學,只能從人們假設的因果關系方面去詳盡地描述實際,一旦要付諸實施,接受實踐的檢驗,都會暴露出其難以應付的隨機性和模糊性。只要回想一下諸多定理中設定的種種前提和假設,就不難理解這一點。
2.存在的客觀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是客觀事物所具有的特征的本質體現,是客觀存在的;而精確性和確定性是人們認識上的重要特征,是人類認識的產物。就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而言,一般都采用或試圖采用精確的、清晰的方法來描述事物,但客觀世界并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清晰和確切。
3.存在的絕對性。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是絕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確定性和清晰性是相對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反映的方法。正確認識和對待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才有利于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也有利于提高清晰性和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