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財政部向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印發了財金2005年49號文件:《金融企業呆賬準備提取管理辦法》,并于今年7月1日起實施,以期建立良好的撥備制度。商業銀行在以前的會計制度下,一般準備提取和專項準備提取都是在稅前扣除的,現在按辦法規定,改變為一般準備提取不在稅前扣除,只扣除專項準備。
該辦法的實施使銀行的準備扣除數額將減少,對當期銀行業績有較大影響作用,有利于銀行利潤回升,該會計制度的變更促使商業銀行凈利潤預計在2005年將提升30%左右,每股凈資產也將提高23%左右,尤其相對資產質量良好的股份制銀行,今年利潤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如已上市五家銀行中的浦發銀行凈利潤影響最大,達到34.6%,招商銀行為9.6%民生銀行為3.8%。這一金融會計政策變更,對銀行股產生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已被二級市場的股價走勢反映出來了,像浦發銀行股價回升力度較大,招商銀行次之,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和深發展反彈較弱,在當今頹勢格局中幾乎呈現為橫盤整理的運行態勢。
新會計制度中規定計提一般準備的范圍擴大了,會計科目增加導致計提一般準備的基數變大,對各商業銀行尤其股份制銀行稅后利潤影響,要根據各家銀行財務狀況不同情況而定,按該辦法規定銀行不會多繳稅反而會少繳。還有一般準備計提和扣除專項準備的政策調整無疑起到提升利潤的作用。
《金融企業呆賬準備提取管理辦法》改變人民銀行規定貸款的1%不作強制性規定,與國際方法上實行統一,便于提升與國際銀行間的可比性,不是風險資產的1%從稅后利潤提取,使準備充足的商業銀行可以增加利潤,提高凈資產和資產回報率,同時降低資產負債率,有的銀行有能力核消呆賬較多,則凈利潤增長幅度會更高些。再根據央行《2005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05年3月底,銀行各項貸款總額是19.8萬億元,如果足額提取1%的一般準備,整個銀行業應該提取一般準備為1980億元,倘若將一般準備由所得稅前提取改為稅后提取,那么銀行業整體稅前利潤即增加1980億元,提取33%的所得稅之后,稅后利潤將增加了1320億元。使商業銀行凈利潤在2005年得到提升,每股凈資產也將有所提高,如已上市五家銀行中的浦發銀行凈利潤增長34.6%,招商銀行為9.6%民生銀行為3.8%。有些商業銀行準備充足,要求多提準備或自愿多提準備,其凈利潤和凈資產增長率可能會略有下降,但準備充足且質地較好的上市的股份制銀行,在這一會計制度調整后,使民生銀行凈資產收益率將從17.04%提高到19.25%,提高了兩個多百分點,招商銀行和浦發銀行分別也提高1.85%、3.34%,顯然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無疑是受益者。
按《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對于一般準備的提取有強制性要求,一般準備由稅前計提改為利潤分配的一部分,對一般準備的提取數額沒有什么影響,但按《金融企業呆賬準備提取管理辦法》執行,在銀行利潤增加的同時,也相應地增加了所得稅負擔,根據央行《2005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數據計算,制度調整后金融企業將增加660億元的所得稅負擔,但與稅后利潤將增加了1320億元相比,還是增加了660億元收入。可是從中資商業銀行的稅負看,33%的所得稅再加上目前已降到5%的營業稅,其總稅率超過50%,在全世界銀行業都是較高的,而且是屈指可數的,在國外銀行業一般都不收營業稅的。我國加入WTO后,承諾在2006年12月11日起,對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關于營業稅要求降到零與國際接軌,央行可能為彌補營業稅這塊"損失",49號文件使得銀行稅負水平調整并有所提高,與49號文件相配套的撥備稅收抵扣政策可能在未來時間將推出。銀行提取貸款損失準備包括專項撥備,根據貸款五級分類情況,對于正常貸款之外的貸款按類別提取貸款損失準備,允許在所得稅之前列支。
顯然上述政策的調整,可謂對銀行業影響是喜多于憂,根據各銀行具體情況的差別不同,所產生影響也是有區別的。因此在當前大市運行為橫盤窄幅振蕩整理牛皮態勢中,銀行股不同的演繹格局已經被反映出來了。隨著有關銀行配套調整政策,以后可能還會陸續出臺,以期與國際規則接軌,均會產生不同程度上影響,但是總體上將正面影響著銀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才符合保持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