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春市鋰電新能源和中醫藥產業發展迅速。截至去年底,全市鋰電共有投產企業43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20家、納稅千萬元以上的13家)、在建鋰電企業13家,鋰電產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億元;醫藥生產企業共有20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67家,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7.8億元,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然而,這兩大重點產業雖然有不少企業擁有核心專利技術,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投融資渠道單一、融資成本過高,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升級的主要瓶頸。為此,該市改革資金取向,創新投融資模式,建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助力企業發展壯大。日前,該市舉行了鋰電新能源和中醫藥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簽約活動,8家合作機構、4家基金公司和部分意向合作企業與市財投公司共同簽署了兩大基金合作協議,標志著該市兩大產業基金正式啟動運作。
據介紹,該基金的運作模式是:由市、縣政府以1的杠桿比例,向符合條件的社會資本募集60億元形成產業發展基金。又從中統籌10億元作為母基金,以14的二次杠桿比例,選擇若干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進行股權投資,形成規模約50億元的子基金集群。通過前后兩次募集,最終形成總規模達100億元左右的母子基金集群。基金存續期限為5+3年,采取債權和股權兩種方式投入目標企業。其中,以債權方式投入的,采取基金直投模式,單筆投資基金期限為1~5年,單筆基金投資金額不超過目標企業實際投資總額的30%,最高上限為2億元,當前投放費率每年不高于6.5%;以股權方式投入的,采取公開方式遴選子基金管理機構,由子基金主投、母基金跟投,具體投資金額、期限與收益等依據基金合同約定。
據了解,此次的投融資模式有4個特點。一是變“無償投入”為“有償使用”。傳統的財政專款分配方式主要指財政撥款補助,是政府直接投資給企業,政府不再回收資金。而基金投資是要求有一定回報,主要以債權方式和股權投入方式。對于企業來講,債權是要還本付息,股權是要讓出股份,都變成了有償資金,有激勵,有壓力,更加講求回報,扶持效果更加明顯。二是變“行政安排”為“市場運作”。傳統的財政專項補助是企業上報項目、政府主管部門審批,資金分配是行政化的。而基金模式中,基金的投放完全由專業化團隊“操刀”,債權投資主要由基金公司層面的項目評審委員會決定,數額較大投資由決策委員會決定;股權投資項目則完全由基金股東說了算,這樣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行政干預。三是變“直接投資”為“間接引導”。傳統財政專款分配是以直接投入方式沒有杠桿放大功能,投一塊錢就是一塊錢;而基金方式是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聯合,政府通過參股、讓利等手段,引導社會資本擴大投放,政府一塊錢通過引導社會資本就變成了幾塊錢,甚至更多,這樣既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又為社會資本投資打開了廣闊空間。四是變“單一扶持”為“綜合扶持”。傳統的財政專款是單純的資金支持,而基金投資除了提供資金支持外,還能在企業管理、發展戰略、市場開拓、資本運作等方面提供多方面服務,對企業搶抓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