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魯布革現象的出現,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從一點開始,改變了一片……15年后,中國成功地走過 WTO元年,市場空間進一步國際化,工程項目管理再度醞釀變革---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城鄉建設中廣大建筑業企業承擔著艱巨的任務。而要完成這樣艱巨繁重的任務,最終落腳點還是工程項目,而工程項目建設的成敗取決于項目管理。
中國建筑業走向世界,在國際工程承包中與國際通用的先進管理方法接軌,最終取決于管理人才素質的高低。特別是項目經理班子的整體素質。那么,中國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人才隊伍的"大盤行情"如何-- -
"大盤行情":建筑業項目管理人才隊伍現狀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客觀要求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
近十多年來,在建設部強有力的政策指導下,我們雖然培訓了近80 萬項目經理,其中獲得資質的項目經理就有50萬之多,一級項目經理也有10萬多人。但就整體素質來看,質量卻不高,結構也不合理,甚至某些地區出現人才斷層狀況。就拿在崗的項目經理來說,絕大多數還只有高中文化程度,有的沒有經過專業學習。一部分即使有相當文化、專業知識,但還沒全具備崗位要求的業務知識和管理能力,尤其是缺乏科技開創能力和國際化職業適應能力,急需要進行知識更新和業務補缺。
在歷屆評出的全國優秀項目經理中,能達到CIOB會員資格或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或IPMA培訓過,并且在近幾年承擔過重大項目,又能運用現場英語演講的更是為數不多。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建筑業人才需求的矛盾仍然是影響和制約我們實現產業國際化的主要因素,建筑業現有的科技和管理人員中,接受傳統的一次性教育已不能滿足現代市場瞬息萬變的需要。
調整"大盤行情"的關鍵在于---
提升途徑:以推進中國項目管理人才國際化進程為主題,加強項目經理管理和繼續教育培訓。
針對在崗項目經理的現狀和國際建筑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必須堅持 "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針,注重培養三種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A、能適應、加速建筑企業結構調整和熟悉項目管理、創建建筑精品的復合型知識人才;B、熟悉國際慣例,有一定外語水平并適應中高級工程技術的外向型人才;C、能適應技術進步和建筑業發展經營需要的開拓型經營與決策人才。同時,還要注重培養一大批能適應和滿足建筑業經營規模和高新技術需要,并能實踐操作、指導施工的高級技術人才。
對已經取得資質的項目經理,特別是一、二級項目經理要強化繼續教育,重點是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理論和國際化內容的培訓,做到知識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有機結合,促進項目經理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要從產業國際化戰略出發,把項目管理人才培訓和繼續教育納入行業管理和企業發展規劃之中。立足于行業現實,著眼于企業發展,貴在于措施落實。所謂立足于行業現實,就是要對建筑行業目前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這是制訂繼續教育規劃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著眼于企業的發展,就是說規劃要有預見性和針對性,要圍繞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這個目標,同時與國際接軌后各類人才的需求相接,把對項目管理人才繼續教育作為走向未來和走向世界的一項全局性、先導性基礎工程,擺上應有的位置,做到與企業整體發展規劃相一致。貴在措施落實,就是要為繼續教育提供支撐條件,在培養和開發人才方面舍得投資,這種投資不僅包含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而且有效益最大的戰略性投資。
二是繼續教育的內容必須注入高新技術。建筑業走向國際化,繼續教育的內容、一定要豐富理論知識和管理理念。以內容新、見效快、周期短的培訓為主,通過繼續教育補缺陷、轉觀念、上水平、拓寬和更新知識層次。按照國際慣例設置課程,實施專項培訓,以形成多專業、跨學科、領域廣泛的知識體系,進而適應未來人才實際結構和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活動的需求。
三是繼續教育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采取多形式、分層次進行。企業可采取送培、代培和自培等形式或借助高等院校和利用目前已成立的項目經理培訓單位,對工程項目管理人員分批、分層次地進行學習和繼續教育。當前對二級以下的項目經理應著重于項目管理系統理論的學習,對于一級及決策層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層次科技人員,可組織分批 參加高級研修班,進行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投資、承包等方面的強化教育,甚至選送到國外進修、深造。
項目經理:與國際市場零距離對接,打著"國際牌"出門。
去年8月,由國際項目管理協會、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學會、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學會(香港)、韓國建設事業管理協會、新加坡項目經理協會、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等項目管理組織共同發起成立了國際工程項目管理合作聯盟并簽署了合作協議。目的在于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國際間項目管理人才的互認激勵機制。
在這次會議上,國際項目管理合作聯盟領導人對中國推選的五名國際杰出項目經理進行了現場英文答辯考核,一致同意并通過中國國際建設公司的李健、中國化學工程第六建設公司的魯在斌、北京中鐵建設公司汪文忠、北京城建一公司趙光明和中國新興開發總公司的馮四來5位同志為2002年度首屆國際杰出項目經理。
作為國際杰出項目經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是中國的優秀項目經理;二是必須經過國際化培訓,比如經過CIOB的培訓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以及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的培訓;三是必須具有親自組織項目管理并完成重大項目的代表作工程。
去年9月,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學會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布來斯先生向5位國際杰出項目經理頒發了證書和獎狀。中國建設領域的項目經理第一次站在國際舞臺上領獎。
新桃換舊符:建造師執業資格注冊制度將取代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實行的項目經理制度。
最近建設部和人事部已決定建立中國建造師執業資格注冊制度,以此取代目前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實行的項目經理制度。這對加強中國項目管理人才與國際接軌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推動的作用。
但是項目經理作為一個崗位職務和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的責任主體,對它的監管和繼續教育將是行業管理一項長期的任務。依照這個思路,為進一步適應行業對國際項目管理人才從業資格的認證管理,我們正在和有關方面研究即將制定出一套既與國際接軌,又能適應中國國情的國際項目經理專業培訓及職業資格認證示范標準。
這個國際項目經理執業資格標準是在借鑒英國項目經理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基礎上,吸收國際通用的項目管理專業資質標準,同時結合中國15年來推選工程項目管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目的在于建立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項目管理人員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其中包括職業資格評估體系、培訓體系、資格認證體系等。
現在設想的這個標準將分為國際通用標準和各國附加標準。力求這個職業標準能夠得到6方聯盟成員國的認可,將來再以此程序和標準推薦和評選國際杰出項目經理就有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正積極協同與英國的CIOB、重慶大學、重慶建筑業協會、英國文化交流中心駐重慶辦事處共同研究抓緊國際項目經理的執業資格標準的制定。力爭在今年4月份進行大范圍的研討審定后,于今年上半年推出。
"孵化"精英:打造"中國建筑與國際項目經理"、"中國建筑與項目管理人才"兩大品牌。
為了加速培養國際化的項目管理人才,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組織了若干個大型國有建筑企業已與天津大學合作創辦了國際工程管理學院來培養國際項目經理;與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英國南岸大學合作培養這方面的碩士研究生。
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還將推出一系列活動,加大國際項目管理人才的"孵化"力度。 "三大會議"提速2003年國際化進程。一是開好"第六屆海峽兩岸營建業合作交流研討會";二是"第三屆中韓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研討會";三是正在緊張籌備中的、擬邀請世界十多個國際項目管理組織參加、由國際項目管理聯盟倡導、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主辦、擬于今年4月份在中國北京召開的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研討會。
"兩大品牌工程"助推中國工程項目管理的國際化進程:一是打造 "中國建筑與國際項目經理"品牌---首先是做好全國建筑業企業優秀項目經理的評選和第二屆國際杰出項目經理的推薦活動;二是打造" 中國建筑與項目管理人才"品牌---在條件成熟時,與國際工程項目管理聯盟共同組織開展"國際工程項目管理優質獎"的設立及評選活動。
加強項目經理繼續教育與國際項目管理專業培訓機構的管理和師資培訓。根據項目經理繼續教育內容重點向產業國際化方向轉移以及各培訓單位師資力量的變化,我們要與各級建設主管部門共同研究協商,從中挑選出師資力量強,教學設施完備的若干家培訓單位和機構。增設從事IPMP、CIOB、ICPMU和中國建造師資格的培訓工作,并借鑒 IPMP的培訓認證做法,全面實行教考分離。同時要抓好項目經理的繼續教育師資培訓,擇優選擇一批國際項目管理職業資格培訓的教師和認證師。
中國已經成功地走過了WTO元年,建筑市場的國際化已由"山雨欲來",變為"山雨漸勁"。現在,幾乎可以說推開門就是國際市場了。中國特色的項目管理方式漸漸淡化,憑借手中那張用慣了的"舊船票",恐怕登不上國際化的新巨輪。作為工程項目的管理人員,必須直面國際化生存,抓緊時機,充實自己,趕乘"國際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