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稅制改革的逐步推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已成為業內外人士關注的熱點。
近日來,我收到很多關于兩稅合并的研討會的邀請函,有的聲稱,從2001年開始已經成功舉辦四屆這樣的研討會,讓我不禁心動。
花了近萬元的會議費,我也去上海參加了兩天這樣的研討會。在這兩天的會議中,主辦者邀請了國家稅務總局的官員、大學教授,還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和稅務經理與我們這些外企的財務負責人一起探討兩稅合并。
總的來說,我知道了一些兩稅合并的大概方向,但具體對現有外資企業會有多大影響,則不很明朗,聽說,兩稅合并后會給現有外資企業留有一個過渡期,至于怎么過渡,以及過渡期有多長,官員和專家們并沒有給我們具體的信息。
作為外企的財務負責人,對于兩稅合并這樣的重要信息,首先要做的,當然是與總部進行溝通。
總部果然對這一信息非常重視,指示我們進一步收集國內的稅務信息,并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稅務顧問進行聯系。最后我們付了一筆不小的咨詢費,讓稅務顧問給我們出了一份咨詢報告。報告分析了中國的稅務環境和兩稅合并的展望,引用了很多法律法規的條文,似乎為了證明他們是多么精通中國的稅法。
最后,他們建議我們向當地的稅務部門申請一份當前的稅收優惠的證明。我們不敢怠慢,立刻與當地的稅務部門聯系,說明了我們的目的和要求,并形成書面申請材料,蓋上公章,由我親自送到稅務部門,表示我們希望能盡快拿下這一張證書。
稅務部門辦事效率也很高,一周后就打電話讓我們去一趟。但主管局長說,他們是第一次收到這樣的申請,也拿不定主意,就向上一級稅務部門請示,上一級稅務部門的答復是,暫時不能出這樣的證明,而且即使現在出了這樣的證明,兩稅合并以后,肯定還得執行新的稅法,地方稅務部門出的證明不能違抗國家所得稅法。結果我們忙了半天,一無所獲。
我們的公司是一家來自歐洲的生產型企業,經營期限超過十年,目前還未進入獲利年度,還沒有開始享受兩免三減半,所以我們對兩稅合并這個問題很敏感。
從我們集團的布局來看,中國工廠的產量已經達到集團銷量的60%,并且以后還要把更多的訂單拿到中國來生產。目前,集團總部只是把中國的工廠當作生產基地,以后集團可能還會把中國建成物流中心,產品完工之后直接從中國運往世界各地的銷售公司,銷售公司再銷給客戶。物流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到轉移定價,而轉移定價的制定將直接影響集團的利潤布局。集團在設計利潤布局的時候,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當然是各個國家的稅收政策,包括稅率、優惠待遇和稅收的穩定性等等。
因為這個重要問題,總部特地安排了一個會議,讓我到總部去參會。在總部的一周,我向集團CFO和稅務經理詳細介紹了中國的稅務政策和未來兩稅合并的有關信息。
在漫長的討論過程中,讓我們最感頭痛的是,兩稅合并并無具體方案出臺,我們不能確定到底兩稅會如何合并,以及對我們公司的影響會有多大。比如,如果兩稅合并后,對現有的外商投資企業的稅率和優惠政策加以保留,則我們根本不用去考慮這個問題。又假如,兩稅合并后,對現有的外商投資企業的稅率和優惠政策保留到2010年,2010年后將統一適用新的25%-28%的稅率,那么我們就得考慮怎樣在2010年之前好好運用稅收政策問題。但這一切現在都無從談起。
在總部的一周,我們多次提到為什么要到中國投資的問題。在總部,有人是反對來中國投資的,主要原因是,來中國投資會讓總部的員工失業,這在人性化的歐洲社會,很是一個理由。
總的來說,我們集團來中國投資,主要是看重中國的廉價資源,包括很容易就能在附近買到的便宜的原材料,和很容易就能招到的熟練工人,而中國的工人工資平均只有歐洲的十分之一左右。
其次的因素包括優惠的稅收政策和巨大的潛在市場。給我的感覺是,總部對兩稅合并很重視,但是并不會因為兩稅合并而對集團的規劃和方向進行大的調整。